青年体育:裁判问题源于体制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0月27日08:08 青年体育 | |
郭强 什么样的裁判才是好裁判?有一种说法是,犯错最少、最不受人注意的裁判是好裁判。可我们甲A联赛场上的裁判却恰恰相反,特别是每到联赛收官阶段,裁判居然“喧宾夺主”地成了足球场上的主角。今年的末代甲A,这样的问题似乎来得更早了些。 面对提前到来而绝非突如其来的裁判问题,中国足协除了举起“杀威棒”外,不知道他们还做了什么?能够给青岛道歉真的是难能可贵,不过估计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无奈吧。这么多年的“丰富经历”到现在还是束手无策,难道自己就不觉得脸红吗?! 由此看来,嚷嚷了许久的“扫黑”只是做了些表面文章,是就事论事,龚建平无非是个“替死鬼”,“杀一儆百”的作用也只是稍瞬即逝,而绝没有从根本上是认识和解决好裁判问题。足协啊足协,看来宋卫平的那句“我相信阎世铎,但不相信中国足协”的话说得一点都没有错。 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除了龙哥的“妙手”,中国足球并没有什么可以让人心动的进步,作为足球事业里必不可少的裁判部分自然也没有什么发展。这些都是有连带关系的。中国足球的结症在于体制,那么裁判问题的缘由也正源于此。 首先,裁判培养体制就存在问题。中国足球不管真假反正是走向了职业化,而裁判却仍旧处于原来的“体工大队”的状态。每个裁判和其所在省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系本来就很暧昧,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你说能发生什么事情? 再者,足协与裁判之间存在利益驱动关系。联赛中的裁判实质上受聘于足协,执行足协委派的任务并领取报酬。在这一契约前提下,假如裁判吹“黑哨”可以带给他额外的收益,吹不吹就在于他对收益面临风险大小的预期,而这一预期的关键正在于足协。 第三,就要追溯到整个中国体育的体制了。无疑,我们所倡导的是一种“金牌制度”,任何项目都是如此。在目前的裁判培养体制下,一个高水平裁判的培养需要高成本,周期也长,若对一个“黑哨”处以永久性取消资格的惩罚,会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裁判的问题只有中国足协是最清楚的,我们可以说都是被愚弄者。在这个问题上,足协是绝对地处于垄断地位的。如何打破这种垄断的局面,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对赛场上有争议的判罚,每轮拿出一个有代表性的,召开听证会,行不行?听证会请足协有关方面及两队、记者代表论个清楚。敢不敢?不要让这个问题更多地困扰本来就已经是早产的中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