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都市报:中国足球与篮球存在相同“痼疾”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0月14日13:00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 |
年龄稍大些的球迷都知道古广明和宫鲁鸣。虽然一个踢的是足球,一个打的是篮球,但两人的运动生涯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其一,运动员时代,代表着国家队参加了多项国际赛事;其二,退役后,在国家队担任了教练职务。最主要一点,两人同样承载了一段历史,一段令许多球迷难以忘怀的历史。可以说,从某个层面而言,正是他们的优异表现,使得篮球和足球运动在那会儿成为一种潮流。有位老球迷就曾毫不掩饰地对记者说道:“用现在的话说,那个年代古广明和宫鲁鸣就是我的偶像。”当然,古广明和宫鲁鸣所处的年代,更强调 事隔多年,他们的辉煌也渐渐如这日子般,一页一页地被翻过。记者也无意追逐历史重新阅读两人的功劳簿,也无意比较两人的成功得失。他们见证了两项运动在中国逐步发展的轨迹,作为见证人,他们有资格有经历有故事回顾,同时他们的观点多少也隐含其中。不过,出乎记者意料之外的是,他们的观点又是如此的一致。相同的经历,相同的观点,使记者如发现新大陆一般,整个采访过程中,心态始终沉浸在激昂之中。 ◆宫鲁鸣:丢了的要捡回来 本月12日晚,中美女篮对抗赛结束后,赛事承办方在福州路某酒楼举办了一个小型的答谢晚宴。记者也终于有机会和中国女篮主教练宫鲁鸣来一次零距离接触。 宫鲁鸣成名于1985年江苏队与波多黎各队一役。当时,身高只有172CM的他,比赛中表现抢眼,异常灵活。最终,江苏队凭借宫鲁鸣等球员的出色发挥,两次战胜对手。江波之战,也一时成为篮坛佳话。从此,宫鲁鸣脱颖而出,20年来,一直站在中国篮球的前沿:1986年,宫鲁鸣与队友合作,使中国男篮夺得当时的最好成绩———世锦赛第九名;1991-1995年他作为国家男篮教练,协助蒋兴权率队连续三次夺得亚锦赛冠军,并获中国男篮历史上最好成绩———1994年世锦赛第八名;1996年,宫鲁鸣作为国家男篮主教练率队在奥运会上获得第八名,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宫鲁鸣对这些看得很淡了,如今他的心思全在明年。“明年对中国女篮而言很关键,亚锦赛、奥运会都很关键。”早年,中国篮球以快准灵闻名篮坛,宫鲁鸣本人也是这一风格的受益者,但在篮坛高中锋大行其道,而中国女篮恰恰缺少这一因素的情况下,面对亚锦赛和奥运会的双重压力,宫鲁鸣又会如何改良中国女篮呢?对这一问题,宫鲁鸣有些迟疑后说道:“我们有个陈楠,她是中国目前最好的中锋,这次她没来比赛。高中锋战术盛行不假,但这并不说明快准灵就没有了出路。这也是中国篮球的传统优势,我们不能把它丢了,即使在一段时间丢了,也要捡回来。有高中锋固然好,没有高中锋也不要怕。” 宫鲁鸣当然不怕,因为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一段时间内,中国篮球曾将快准灵的风格自我压制了很久,受他国影响加大了对高中锋的依赖,迫使中国篮球在丢掉风格的同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快准灵”对球员个人技术要求很高,这也是所谓的“重技术”。但目前,受美国NBA的影响,“力量派”和“高度论”的分量加重了。中国球员往往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其实,这也是对NBA“力量派”和“高度论”的误解。NBA是在技术等同的基础上提出这两个观点。技术仍是第一位。抓技术也符合运动特点和规律。中国男篮在走过一段弯路后,也认识到这一点。宫鲁鸣对此也深有体会。“我们不能丢掉自己的东西,它曾给我们带来很多宝贵的财富,所幸的是,它不是泼出去的水,还是可以收回来的。” 在经历过后才会有所顿悟。中国篮球虽然有了姚明这位标志性的人物,姚明因为高度。只有当中国篮球出现如艾弗逊式的重量级人物,或许才可以说中国篮球找到了持续发展的平衡点或者是结合点。 ◆古广明:我们走了弯路 写古广明还是源于对宫鲁鸣的采访。宫鲁鸣对中国篮球的思索,使得记者想起了在9月份采访古广明时,后者对中国足球的看法和宫鲁鸣有着惊人的相似。 9月30日,记者在南昌的一家酒店对古广明进行了专访。话题当然还是从中国足球聊起。古广明外号“泥鳅”,这是因其过人动作真假难辨、异常灵活而得此称呼。可以说,古广明是苏永舜执教中国队时的代表性人物。他和沈祥福、左树声等一批球员的个人技术至今被认为是中国队最好的一批。当时关于足球技术风格流传着“南有广东,北有辽宁”的说法。上世纪80年代,也的确是这些省市的球员占据了国家队的大部分位置。转折发生在1981年,中国队败给身高马大的新西兰队之后,中国足坛开始流行力量之说。对此,作为过来人,古广明有着切身体会。 “球员的技术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那个时代是如此,现在还应该是这样。可惜,中国足球这个弯还没有转过来,一味地强调力量,最终有违这项比赛的规律。”在古广明眼中,中国足球曾经有过很好的球员,也有过自己的风格,但近年来却走向了误区,跟风现象比较严重。一会儿力量为重,一会儿技术为重。“我们总是跟着别人走,那注定只能走在后面。关键是我们没有分清自己哪些东西是好的,那些东西是要不得的。中国足球快灵变的风格现在看来,就值得保存和延续。但我们没有坚持。”他特别强调球员的素质,其中尤以文化素质最重要,认为这是继承中国足球技术风格的基础。他说:“我们说球员的悟性高,应该是指球员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理解水平和转换能力。所谓转换能力,是指球员应该善于将教练的意图转换成行动,但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比赛的形势灵活转变。一场球只有一次暂停,这就要求足球运动员要比其他项目的运动员,在这个方面达到更高的标准。” 在古广明时代,中国队对付日本、韩国还是小菜一碟。但现在的情况呢?我们总在痛苦的边缘艰难地挣扎。在技术上,日本队比我们坚持得好。这20年的努力,终于使得日本队得到了回报。可是,中国足球在这20年来得到了什么?球员富了,成绩却下去了。说到底还是我们把足球最宝贵的东西舍弃了。 从篮球到足球,从宫鲁鸣到古广明,记者仿佛经历了一次中国足球和篮球历史的深刻学习和教育。这两位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见证人,有着类似的观点和看法,恰恰说明了这两项运动存在着相同的痼疾。他们的观点也让我们这些以局外人自居的真球迷也好,伪球迷也罢,多少清醒了些。(文/本报记者彭晶) (江南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