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报:学识与围棋(二)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9月26日09:25 围棋报 | |
沃土 当年,聂卫平的母亲曾力主儿子不弃学业,无奈因“文革”而未果。几十年过去了,困扰聂母的问题依然在困扰今日的父母:学业与棋艺的时间分配有无科学比例?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对棋手的专业训练在时间和学习成绩上可以给予多大宽容?棋童们在两难中又能挣扎多久? 据笔者观察,我国棋童在初中阶段分化的比例达85%以上。标志是:进入国少队或立志以下棋为职业的,弃学(如果第二年国少选拔赛落选,回学校根本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弃也得弃);进入重点初中或准重点初中甚至一般初中的,弃棋。浩浩荡荡的普及队伍至此变为涓涓细流,这是我国围棋事业发展的瓶颈。去年,中国足协明确规定,青少年运动员必须接受和完成我国义务教育(现为九年),否则不能注册进入职业队。此举代表着时代发展趋势。围棋对心智的要求更高,职业棋手不能连九年义务教育都降格以求。韩国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深谙文化使人超出机械、平庸的生活,使人更有教养、想象力与创造力之源,通过“不强求时间但不放松考试”的方法,开创了“不以牺牲学业为代价”培养围棋人才的初中、高中、大学之路。像韩国那样,给棋手解除后顾之忧,开拓一条“冲岩”、“明知”类的终身在学之路,是祛除中国棋坛的浮躁以及中国棋手身上的问题,从而赶超韩国的正着。 我们的土地并不贫瘠,可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伤了幼苗吸收养料的根。对于围棋这样一个成才周期长、运动生命亦长的项目,早衰意味着成本的成倍增长。拔苗助长,会使中国围棋输在起点上!尽快提高我国围棋的科研水平,提高棋手的人文素质,是关乎我国围棋事业发展后劲的当务之急。 国少队是国家未来精英之荟萃,是实验田。其训练应当集各省之粹,采各国之长,由科学理念指导,引入最新科研成果,而不能照搬国青队模式。笔者认为,国少队的训练应当以教练指导为主,队员自修为辅;应当设置一定比例的运动心理学、形式逻辑、韩语或日语等有利于队员发展的非围棋课程。此外,队内每一类型人才的成长,都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不知中国棋院有无这样的意识,与有关单位有无委托课题。以科学指导训练,才会孕育出世界一流的顶尖人才。缺乏基础研究,沿袭老路子,怎会有抗衡实力?围棋发展急需改革开放、知识介入,使事业年轻化、系统化、科学化、规模化。要改变现任领导层中多数人成长路径相仿的现状,添加“海归派”,引入学者型,使“决策管理是最大的管理”成为棋界高层共识。植物与动物都是杂交才能优化,事业也同样。 我们的领导者、科学家、教育家,应当重视围棋发展进程中的“蝴蝶效应”,加快探索围棋人才成长规律的步伐,不要让英雄扼腕! 历时5个月之久的2003“好猫杯”全国围棋甲级联赛第一循环尘埃落定,重庆的霸主地位无人撼动,使联赛冠军的归属几无悬念。倒是信联入主、好猫登场领走了几许风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