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外行搭架是制造沈家军狼狈的根子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9月18日11:01 体坛周报 | |
“我们还活着”,不论当球员还是做教练都以“追求卓越”为座右铭的沈祥福,9.10中叙大战后居然搬出老江湖米卢的玩世名言来回敬外界的批评,苍白的语言反映了他内心的心力交瘁。国奥队是还活着,但是,区区一个近20年来在亚洲足坛毫无作为的叙利亚,就把沈家军搞得如此跌跌撞撞,让人不由得对沈家军还能存活多久心存疑虑。 用好死不如赖活来形容沈家军时下的生存状态是恰当的,9.17大马士革战役,领受了 因此,沈家军将士没有理由对都打进12强了,却仍然遭受了从领导到舆论空前一致的严厉批评、尖刻挖苦感到委屈,他们完全应该、也必须做得更好。但是,从昆明到大马士革,乃至更早时的热身赛,在叙利亚这类菜鸟身上,沈家军始终的疲软、笨拙,似乎表明,他们已经不可能做得更好、更有想象空间了。曾经很有灵气的国奥队(中青队)近年来日益平庸,是土教练固有缺陷的悲歌,当然,这样的悲歌并不是沈祥福一个人的特例,而是外行领导下的中国足球界整体的、经年累月的不幸。 应该说,出于奥运战略的考虑,在物质上、政策上,中国足协给予沈家军关爱有加,但是,外行领导内行的体制、中国的事情还要靠中国人来办的简单思维却让这种关爱结出了怪胎。看一看国奥队教练组的人员构成,主教练沈祥福,助理教练陈金刚、唐鹏举、孙成耀、王建英,除了王建英系位置特殊的守门员教练外,其他4人存在着高度的同质化倾向:年龄40多岁,前国脚,退役后上了几星期的教练员速成班便干上了教练,在俱乐部队无所建树而下课后,被足协“收容”到国字号球队。 除了经历雷同,他们在专项业务上也没有什么互补性,说白了都是欧洲足球概念中的训练员而已。在国际上,一个教练班子的组成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主教练应该是一名战术大师和状态调整高手,一名管理精英兼心理调节师,然后需要配备一名体能教练兼训练师,一名科研教练兼情报收集和分析员,当然还有一位守门员教练。 以此来看现在国奥队的教练班子,不客气地说,陈金刚、唐鹏举和孙成耀几乎就是多余的人,因为他们的工作,沈祥福一个人就能应付裕如。但是,喜欢亲历亲为的祥福有自己难以克服的软肋,即担当着主教练的重任,却不是一名战术大师和临场指挥奇才,而他搞不掂的,最需要援手的,在这个团队中也没有人能够给予他切实的帮助,比如战术设计上的惘然、球员状态的低迷、体能训练的低效,以及对手动态的把握等等。 由此我们看到,昆明集训,沈家军还需要临时请田径教练来指导体能训练,请心理教授来讲授心理学常识,需要向记者打探对手动向。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里可能是真才实学的专家,可是,对于如何把一般原理运用到足球这一特定运动项目,他们也在学习、摸索中。重用这些其实还不是专家的专家的结果是,国奥队的体能不如对手好、心理比对手拘谨、战情分析和判断也很不准确,经常自己吓唬自己。 在为国字号球队配备教练的问题上,足协的行为是标准的简单思维产物,一是要显得对球队和比赛的重视,二是要给本土教练更多的机会。结果便是,一些明显不具备能力,或风格类型不匹配、不具互补性的人被塞进了班子,并占住了需要高度专业技能和经验的位置。为官者显然缺乏学习的欲望和反思的机制,并且还很健忘,1997年十强赛,足协为戚务生配备了一个庞大的顾问团,结果在七嘴八舌中大戚屡出昏招。2001年十强赛,足协又为米卢配备了战术思路迥异、合作精神也一般的金志扬、迟尚斌,结果把队内气氛搞得怪怪的,幸亏米卢只用沈祥福作训练员,另请了胡里奥作体能教练和战术顾问。 时下,足协又为沈祥福配备了一个高度同质化的班子,却拒绝外界提出的聘请外籍技术总监的建议,和沈祥福自己提出的配备专职体能教练的要求。于是,国奥越来越像锅煮不熟的夹生饭,而在没完没了的失意与惘然中,本土年轻教练的成长也越发渺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