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晨报:中青队“死”于先天不足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8月18日03:07 体育晨报 | ||||
本报记者胡建明 “哥伦比亚送中青队回家!”不知这是国际足联官方网站对中青队的惋惜还是对哥伦比亚的赞赏。时隔十年后,再次杀进世青赛决赛圈的中青队在连续两场1:2失利后不得不极不情愿地踏上回家的路程。 差距尽在十年间 参加本次比赛的一共有16支队伍,分四个小组,小组赛采取单循环,前两名出线。中国队与东道主芬兰、哥伦比亚和墨西哥三个队同分在一组。与这些传统队伍相比,中国青年队显得要稚嫩很多,毕竟这是从1993年后中国U—17青年队首次参加世青赛这样的大赛。这十年期间,这个年龄段的青年队很少有机会与世界上其他队伍进行交流。这也是中国足协一直比较头疼的问题。 “十年没有参加这样的赛事了!”说起以前错过的机会,潘日春就觉得可惜。这十年是中国足球发展最快的十年,有了发展的决心,中国足球从来没有放弃对外界的关注。但这仅仅是关注。“不在这样的大赛中与人家同场竞技,我们就很难感受到青年足球的发展。十年没有好好交流了,本身就与人家有差距。这次我们主要是去感受感受气氛,多向人家学习!”内心里,潘日春的目的很明确。 伤病闪了中青队的腰 有十年的差距,不能进行系统的训练计划,这些中青队都能挺住,但他们惟一不能接受的是比赛前出现的大面积伤病。 由于这次中青队只能有20名队员参加比赛,所以参加这次集训的26名队员在训练中都表现得很拼命,正是因为如此,越要出发了,中青队中的伤兵却越多了起来。对中青队最致命的是,在临走前一个星期,队中的主力射手毛剑卿竟然在与鲁能泰山青年队的比赛中伤了胳膊,一时间中青队竟然聚集了7名伤员。“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伤病的原因,队伍很难凑齐一个固定的主力阵容。”临行前主管中青队的足协领导冯剑明对队伍的状态也很担忧。 病根藏于体制 这一切一切都不足以为这次不体面的失败找借口,其实中青队的失败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注定了,现在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选拔体制和培养体制的欠缺才是中青队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 在本届比赛以前,记者曾问过潘日春这样一个问题,“咱们队中哪一名队员的实力比较突出?青年队的比赛中有时候灵光一闪很重要的,像以前沈家军中的曲波就属于那种情况。”听了这个问题后,潘日春当时很无奈,“我们现在只能打整体牌,队中几乎没有能力特别突出的队员。” “这个年龄段的球员也就这么几个苗子,该考察的我们都考察了,但最终留下来的还是这么几个人。我们的选材面太窄了。这不是足协的问题也不是教练员的问题,主要是我们的选拔体制太不完善了。”但当记者追问潘导哪些制度不完善的时候,或许是为了避讳某些问题,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抛开选拔体制不谈,单看我们的培养体系也能找出一些问题。这支队伍组队已经有两年多,打了七八十场国际比赛,如此丰富的比赛经验还打成这样,最大的罪魁祸首莫过于中国足球的填鸭式教育。长时间的集训,日复一日地拼命苦练,到头来只是会“踢死球,死踢球”。第一场比赛失利后,中青队主教练刘春明给每一位国青球员布置了一道作业——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如何打好这次世青赛。领队冯剑明对球员们的作业一一审阅,结果发现了一个突出的共性——错字连篇,“决赛”成了“绝赛”,“恢复”写成了“恢愎”……用一批这样没有灵性的队员参加比赛,你还能指望什么样的结果。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