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平:男篮世青赛惨败 谁将面对未来的恐慌?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7月22日11:18 新浪体育 | ||
新浪体育讯 我们多数人之所以对本届男篮世青赛有了特别的关注,无疑是因为对中国篮球未来的期待,但结果却让我们开始对未来有了担忧甚至恐慌。 “一时胜负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从去年的釜山,到今年的希腊,当我们一次次面对着出乎意料的惨败时,我们知道这绝非是一时的“大意失荆州”,我们需要在这太多的偶然中寻找必然的答案。 从表面上看,我们可以为本届世青赛的失利找出很多的原因,比如说,吴庆龙临场指挥的欠缺,再比如说,队员间经验和水平的参差不齐,造成全队很难成为“一个握紧的拳头”,而只能是“伸开的五指”,我们自然难有重拳击倒韩国这样“顽强的团队”。 但这绝非是我们担忧的原因,那都是可以用一定时间去改变的,但未来的打造却绝不可能一挥而就。失利之后,我们需要去解读令我们担忧的必然。 其一,中国篮球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唱起了“空城计”。今天我们时常会津津乐道于1994年蒋兴权指导带领的那支光荣之旅,他们不仅为我们夺得世界前八的殊荣,更为我们CBA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孙军、郑武等老将们出色的基本功和良好的意识仍让我们叹为观止。某种意义上说,那一代球员的出色,得益与举国体制的培养。八十年代开始,中国需要向全世界证明自身的强大,体育首当其冲,三大球更不例外。“业余体校――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很多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接受系统的篮球训练,万里挑一的结果,自然为九十年代培养出了一批球技出众的球员。可今天,市场经济的大潮,使原有的举国体制遭到相当的冲击,接受系统训练的孩子少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批看着NBA长大的孩子,他们学着去掌握NBA眼花缭乱的过人和空中的飞行,但往长远看,比拼身体素质,中国篮球在世界上毫无优势可言。笔者个人愚见,中国球员去冲击世界,必须依靠长期系统训练出来的出众技术。这或许也是姚明在NBA受到关注的根本理由,他不仅有身高,更有全面的中锋技术。想想看,没有了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国篮球可能会培养一大批喜欢篮球的狂热爱好者,而很难培养出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出色球员。 有人将希望的目光投向了CUBA,可想想看,中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的长期性与艰难性,谁又能保证那些喜欢篮球的孩子,既能够做到“学府五车”,又能够纵横球场,毕竟每个孩子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面对全国统一高考,又会有几个孩子可以真正做到打球学习两不误。每年招生的日子,当我的那些在大学当教练的同学,天南海北的为自己的大学球队特招学生球员时,我知道“小学――中学――大学――国家队”这样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或许,你会说,那该怎样办?我肯定也无法做出回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一种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时,我们最好的办法该是将两种体系优势互补,比如说,让高校和专业队横向联合,共同组队,这样既弥补了高校教练力量的不足,也解决了一些专业队球员受教育的问题。可眼下的规定则是,凡是在专业队注册的球员,不允许参加CUBA联赛。再比如说,将业体校放进篮球传统项目学校,让更多中小学生有接受正规训练的机会,而不仅是斗牛,看看韩国中学生们在世青赛上的表现,我们真该冷静想一想我们的学校体育了。 其二,CBA需要深化真正意义上的俱乐部体制。八年的CBA给了我们太多的精彩,联赛的推广更是不断推陈出新。可从长远的目标考评,我们有多少家俱乐部有自己的二三线队伍?有多少个俱乐部有属于自己的训练馆?对于一个将打造高水平职业联赛的CBA而言,当有相当一部分球队,是依靠全国到处“淘队员”和“租场地”过日子时,我们对青年球员的未来有了更多的隐忧。他们的成长需要真正意义上的俱乐部体制,那是他们将自己从“业余”成为“职业”的希望家园。 中国国家青年男篮低着头回来了,他们将面对很多的指责,人们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他们能够承载这一切吗?在世青赛挑战韩国前,希腊方面为一位篮协的官员举办了一个小型的生日活动,希腊有关方面认为,大赛前放松一下,未必是坏事,而且青年联赛更该是青年们交流球技和加深友谊的舞台。平日里我们也都明白“会生活的人,才会工作”,可当输球之后,这个小型的生日活动同样遭到了很多球迷的“口诛笔伐”。看着网上一些球迷的愤怒,我总在想,难道我们在世青赛期间“枕戈待旦”,每时每刻都“武装到牙齿”,就肯定会是另外一个结果吗? 一个出乎我们期待的结果,但也绝非偶然,那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积累。我们更该知道,输掉眼前,决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输掉未来。而我们每个人活着,则都是因为对未来的期待…… (《CBA全景》刘亚平)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