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中青男篮习惯死亡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7月11日11:10 体坛周报 | ||
球,不是不能输,但是总得输出个道理来。 无奈,中青队将自己老大哥模仿得惟妙惟肖。2000年的悉尼,中国队被里加多的一阵“集束导弹”打懵头脑,15分的优势最终变成反输12分。2002年世锦赛,中国队被新西兰人的全场紧逼搞得手忙脚乱,一度领先22分最终变成反输6分。 这一次,中青队还大有“赶超”之势,开局就领先14分,终场却输了23分,输给了尼日利亚队的全场紧逼,也输给了对手防不胜防的三分球。 害怕紧逼、防守打盹,中国篮球似乎已经迈入“习惯性死亡”的黑洞。 论比赛经验,唐正东、易建联和张庆鹏都是在美国训练营见过世面的。论个人能力,我不相信一对一单挑,对方有哪名球员能够跟“双塔”叫阵。所以,中青队到头来输得有些稀里糊涂。 这种稀里糊涂却又在所难免,因为对手的脑筋真的比我们的希望之星们转得快。简单地说,中青队是五个人打球,尼日利亚队则是一支球队在打球,第四节眼看大势已去,中青队的板凳球员们眼光中已是一派茫然,因为他们觉得总有一根无形的线拽着场上队友的胳膊,有劲就是使不出。 这当然是战术安排上的问题,更直接地说,这是体现主教练智慧的问题。出征之前,吴庆龙已经亮开底牌说“我们就那么几套战术”,他指望赢球的资本是什么?应该是“双塔”的个人发挥了。 可惜,前车之鉴还少吗?远的不说,去年世锦赛美国队个人能力差吗,可是人们只记住阿根廷队的集体篮球,只记住了阿根廷队睿智的主教练。 青年球员最需要补充的养分是什么?他们的身体还可以长高、变壮,他们的技术也还可以不断完善,但是他们对篮球、对比赛的理解却有可能就此根深蒂固。中国球员在20年前立足的本钱是灵活与智慧,时至今日这些传统却几乎损失殆尽,因为所有的教练都开始将希望寄托在发掘出一、两个身高堪比姚明、王治郅的巨人来,于是,中国篮球变得越来越简单,却也越来越让人不踏实。 人们满怀希望地把易建联、唐正东们视作“镀金一代”,他们能否成为真正的“白金一代”? 钥匙并不完全握在他们自己手中。 孟晓琦
订阅新浪新闻冲浪 足不出户随时了解最新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