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中国围棋你需要什么借口?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6月20日11:14 大河报 | ||
第8届LG杯世界棋王赛昨天决出8强,韩国队再次显示出了强大实力,6人杀入8强。志在雪耻的中国队仅有常昊、王磊入围。审视今日的世界围棋,在韩国一枝独秀、日本偶露峥嵘的情况下,难道我们还能厚着脸皮说三强鼎立、我们还能说只比韩国差一点点吗?如果不能,那么面对今日的尴尬—— 为任何事情寻找借口,恐怕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儿,而为中国围棋寻找失败的借口, ●中国围棋怕了? 寻找中国围棋“懦弱”的证据,最直接的莫过于第4届富士通决赛钱宇平因病弃权了。之后马晓春在第3届三星火灾杯决赛2∶3输给李昌镐,把对赛制的不满作为失败的借口,从而导致其与三星的一段宿怨。就连聂卫平和应氏杯说不清的恩怨,也蒙上了一层畏惧曹薰铉的色彩。如果说聂、马的过早衰退在于他们的“懦弱”,并非毫无道理。聂、马很长时间以来拒绝参加应氏杯、三星杯比赛,表面看是气节使然,谁敢说没有“怕”的成分在内呢。 不过如果简单地将中国围棋的不景气归结为一个“怕”字,恐怕也未免有点意气用事,毕竟我们的棋手中不乏血性男儿。说每个中国棋手的心理都很脆弱,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聂卫平的心理素质是不差的,要说他怕谁,打死他也不会承认。可在成名高手里,现在就数聂卫平菜。理性地思考一下中国围棋,也许更有助于发现问题所在。 ●钱多还是钱少? 对于中国围棋的落寞,马晓春曾有这样一番高论:日韩一流棋手可以做到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棋,但中国棋手就很难做到。日本一流棋手打入一个棋战的循环圈即可一年衣食无忧。可中国的棋手又怎样呢?有限的几个头衔战每轮对局费二三百元钱,即使使足了劲又能挣多少钱? 去年国内收入最高的棋手是常昊,总收入也没有超过100万元人民币。这和芸芸众生相比当然很高,但是比起高收入者根本不算什么,更要命的是,这和日韩的同行比起来有着明显的差距。然则我们反过来想一想,有钱就能解决问题吗?日本棋赛的奖金一直都比韩国高,怎么日本拿的世界冠军就是不如韩国呢? 中国围棋开始追赶日本是在陈祖德时代,之后的聂卫平时代基本上追上了。那时好像没有谁提起过钱的事儿。当然,棋手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也都是凡夫俗子,要吃要喝。然而,钱和成绩是互动的。如果棋手成绩好了,大家关注程度自然就会增加,眼球多了,赞助也会多起来,钱也自然多起来了。以钱少而作为输棋的借口,怎么着都有点小家子气吧。 ●大师身影何处寻 单就围棋而论,我们不能不承认现在是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在上个世纪后半叶,无论是陈祖德,还是聂卫平、马晓春,都能领一时之风骚。可惜,在他们或淡出或“沉沦”之后,我们还一直难以看到大师的身影。而反观韩国,却恰恰相反。 半百之年的曹薰铉除了在棋盘上狠狠地鞭策着后一代棋手之外,还以其风趣不失尊严,可爱而不失可敬的性格让后辈们受益匪浅。曹薰铉之后,李昌镐棋高德馨,声望直指当年的日本棋圣秀行和“五百年才出一个”的吴清源。有此师徒,韩国棋坛谁还敢骄纵恣肆而为,谁又敢自命天才,生出半点懈怠? 围棋在日本一直是当做“道”来追求的,所以,不仅比赛奖金优厚,而且还不厌其烦地将棋赛的种种仪式推至极致,虽不无繁琐,却也使得围棋典雅华贵之极,棋手亦像求道者一样,对围棋充满了敬畏之感和执著之念。一生求道的日本棋手即便一时战绩不佳,但要彻底地击败他们,又何异于痴人说梦。 中国的新锐们不是缺乏比赛锻炼,也不是不够执著用功,但在围棋的理念和境界上,他们实在缺乏大师们的牵引。他们虽然一天天地一同努力着,但对围棋的理解却几乎不曾有过质的改变。现如今,老聂和马晓春每次与古力、胡耀宇这批实力最为强劲的新锐对阵,总能在前半盘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但总因后半盘的“昏招”被逆转。这不能不说是聂、马的悲哀,更是中国围棋的悲哀。 ●何日再见“中国流”? 没有大师的年代,当然很难有创新。而缺乏创新,这恐怕是我们能寻找到的一个最为接近问题本质的借口。 近几年,韩国流已俨然成为世界围棋的主流,不但职业棋手,就是业余棋手都在刻意模仿追随。棋风凶悍,近身肉搏,下得紧凑,手筋层出不穷,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切通过战斗解决,或许可以这样给韩国流定义。它与那种四平八稳的、过分讲究棋型的、有着严重唯美主义倾向的日本现代围棋截然不同。韩国棋手在“乱战”、“野战”当中创造了不少新手,改进了不少定式。曹薰铉、刘昌赫、李世石屠龙之多,棋风之硬朗,胜负之敏感,让那些本格派棋手惶惶然不知所以,棋界风气亦为之一扫,如今连李昌镐也不甘寂寞,时时要改变棋风,以适应潮流了。因此说韩国流的出现是一场围棋革命并不为过。 说来可笑,韩国流其实渊源于中国古棋风,中国古棋也是一种极端崇尚战斗的棋,可为什么咱们老祖宗发明的东东到头来在别人手里玩成了绝活,咱们自身却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韩国人取得了成功,这与他们没有迷信日本,没有完全照搬照抄,坚持走有韩国特色的乱战之路有关。而反观我们呢,除了一个“中国流”,我们自己还有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东西?首席记者牛仲寒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