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体育日报:纪念柱的命运--感悟申花风雨十年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6月06日10:07 东方体育日报 | ||
前年孟冬,申花人事代谢。饱经风雨、八载掌门人郁知非一朝离去。那一刻,他的心绪是浅灰色的。他的预感之中不无某种担心,甚至担心用心血浇注在康桥训练基地内的11根申花纪念柱会被人砸掉。呈三角面形状的纪念柱,原本出自他的创意:两个面上分别镌刻着俱乐部球队辉煌的战绩,而从另一面远远望去,则活灵活现地“跳出”了一头猎豹——醒目的申花标识。 曾经风传新人入主后,“申花”二字将被抹掉,偏道消息在互联网上也大呼小应,一时间铺天盖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申花纪念柱的命运,成为忧心忡忡的郁知非不详感觉之一,我想也是很自然的事儿。 那几天,我正在大连参加全国体育新闻学会的年会。就众人所谈论的“易帜”的问题,我和郁知非电话中几次交换意见。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后来所发生的一切表明,“易帜”一词并不准确,到头无非是新桃旧符,“易人”而已。当然,无风不起浪。俱乐部是否沿用“申花”这个名头,当时的确有过一个复杂微妙的过程。申花不死,今日犹存,首先要功推决策者尚能顺应民意。依我看,绝大多数球迷心中的那杆秤,于关键时刻掂出了分量的轻重,作用非同小可。舆论的倾向性呼唤,几成一边倒之势——换人但无妨,留住我申花! 以正视听,终有其时。是年12月13日下午1时,圈内朋友、上海电视台记者萧强来电告知:“楼世芳先生想同你通话……”翌日,文汇报等全国10家主流媒体的日报版面上,刊载了SVA文广足球队将依旧使用“申花”作为俱乐部名称的消息,新浪网也用最快的速度加以转载。 记得上海市长曾经向来访的哥德堡市长作过如下介绍:“我们有一支足球队,它的名字叫申花,全上海的人民都引以为骄傲……”两座友好城市市长之间的交谈,话锋所及,“海阔天空”,而主人偏将“申花”捻出,作为“城市名片”递上,则耐人寻味。 风雨十年,感悟申花。它的变迁,无不和着“中国风”的时代节拍及这座东方大都市的开放步伐。在我的眼里,申花不仅仅是一家优秀的足球俱乐部。事实上,它更出彩的地方,还在于它的那种勇于舍弃旧我的观念和不屈前趋的挑战精神,这才是它的脉动。 说句实话,当年的上海足球队被申花接手的那一刻,在足球圈内外,我看是疑虑多于信任。两年前的“换防”,亦有类似情况。但我清楚,申花的改革,其比较明智之处,是从来不押“宝”,将成败得失寄厚望予某一个人,两任总经理无论是郁知非还是楼世芳,大抵如此。 10年申花,从体制方面看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蜕变。如果说草创之初还是单纯由一家企业主管,那么到了1999年则实现了俱乐部同原有企业母体的实质性剥离,成为独立实体,进而在2000年改制为多家上市公司联手的足球股份制集团。这一步步,迈得算是踏实。 国际足球界的巨子阿维兰热以及郑梦准先生曾在造访申花后不约而同地给予过这样的评价:在亚洲,申花俱乐部的设施毫无疑问是第一流的。 申花俱乐部的命运与上海这座城市休戚相关。我想,对申花纪念柱命运的担心,则可释然。作者:马申
两性学堂--关注两性健康 学习两性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