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走下珠峰,我们思考什么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6月05日10:33 大众网-大众日报 | ||
50年前,希拉里和丹增登顶珠穆朗玛峰,首开人类用双足丈量世界最高峰的先河;50年后,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云集珠峰脚下,再次用信念和精神燃起攀登的火炬,以此来纪念人类登顶珠峰的壮举,这其中不乏中国业余登山队员的身影。 2003年5月21日,中国登山史上增加了新的篇章。这一天,中国业余登山队A组队员陈俊池、梁群登上海拔8848·13米的地球之巅,创下中国业余登山运动的新纪录;此后B组队员 然而,走下珠峰,激情同海拔逐渐下降,思考随白云悠悠升起,我们不能不盘点一下已载入史册的胜利与缺憾。 毫无疑问,此次攀登珠峰活动是对中国业余登山运动水平的一次检验。从高度上说,地球上再没有比珠峰更高的山;从水平上来看,国内业余登山圈很难有比这几名队员更拔尖的人才。但在他们成功登顶后,国内一位很有名的登山专家说,这只是高度上的胜利,中国业余登山整体技术水平与欧美相比差距还很大,尤其是攀登技术型山峰。 他说,成功登顶的这几名队员,近几年一直活跃在国内登山运动之中,但同时每一次攀登都离不开教练的指导,甚至是高山协作人员的直接协助。他们独立攀登能力和水平到底几何,这值得我们思考。 对中国登山协会和国家登山队来说,几名业余队员登顶珠峰无疑是中国高山探险的又一里程碑。但如何指导、推动、普及登山运动,仍是中国登山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早在2000年玉珠峰山难后,中国登山协会就意识到引导、指导业余登山活动,责无旁贷。于是,西藏、青海、四川、新疆等举办登山大会,培训登山爱好者,向他们传授技艺的同时灌输安全理念。 在欢呼登顶珠峰的时刻,我们更应庆幸灾难不曾谋面,因为在没有建立高山救援系统的背景下,任何一次灾难都将是致命的。新西兰、美国、法国等国家,一旦发现有登山者遇险,救援系统就能立马启动,搜救队、气象、通讯、交通等单位通力出击,将全力确保遇险者的生命安全。而我们的条件还不够成熟,目前能做到的只是准备高山急救袋、紧急救护用具,在行动安排上尽可能避免风险等措施。血的教训告诉我们,登山要有必备的装备和器材,没有一定的实力,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科学的指导,仅凭激情与冒进攀登高山将付出生命的代价。 □ 朱建军
巨额大奖+情趣笑话 订笑话短信送彩屏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