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翔评论冠军杯:意大利球队--“非点”不可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5月30日00:09 新浪体育 | |||||||||
新浪体育讯 当边裁扼杀了舍辅琴科第九分钟的进球,当布冯封堵住英扎吉势在必进的头球攻门;或者说更早,当内德维德在同皇马的比赛里吃到第二张黄牌,当安切洛蒂决定在这场决赛里放弃里瓦尔多,这场意大利球队之间的决赛就已经注定要靠最后的点球决战来分出胜负。孔蒂后来的头球击中横梁,只不过是为点球决战再多做一点铺垫和渲染罢了。以至我看转播的时候,没有一点惋惜和激动。
真不知在足球的世界里还有那个国家比意大利与点球有更深的渊源,在点球后产生过更多的悲欢离合,见到过更多的眼泪或笑容,听到过更多的咒骂或颂歌。所以,当上半场打过三十分钟,我已经预感到了点球决战的迫近,因为对意大利足球的了解,更因为意大利足球曾经奉献过那么多关于点球的经典故事,在多一次也不过是让“点球决战”这一类绿茵大片更加成为意大利足球的王牌产品、优势项目而已--只不过他们的优势不在于每次都能保证自己胜利,而是善于营造气氛,专门在大赛上演出,又每每令世人难忘。回忆足球史上令人拍案叫绝或捶胸顿足的点球大战,十有八九与意大利人有关。 我们不会忘记,90年意大利之夏塞雷纳失魂落魄的面容,94年巴乔孤绝的背影和98年迪比亚乔的掩面而泣,当然我们都会记住2000年夏天意大利队难得的那次点球胜利,然而在那之后人们记住的不是任何一个罚球的意大利射手,而是门神托尔多。 所以,当整个欧洲的舆论在赛前纷纷预言两支意大利球队的对决将是一场乏味沉闷的防守大战时,当境外电视台的同行对紧张激烈有余而精彩刺激不足的场面无话可说时,我却暗自为即将到来的一场意大利球队之间的点球决斗莫名兴奋。有这样一句英语谚语是学习英语的人熟知的:"when you are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平实的译法是“在罗马象罗马人那样做。”文学一点可译做“入乡随俗”。既然比赛已经被意大利人垄断,何不干脆彻底意大利,就如这句英文谚语所说,尽管比赛是在英国的曼彻斯特进行。 平时看书,提到意大利人,大多的评价是随意性强,浪漫多情,可是众所周知足球场上的防守是需要极强的纪律性和忍耐力的,按说应该是“机械呆板”的德国人的强项,可是为什么这独门绝技偏偏被民族性格不大合适的意大利人掌握了呢?这是这场比赛提出的一个悖论。 或许是古罗马人喜欢采取简单直接的终极决斗,就象小说中的斯巴达克斯或者好来坞大片里的角斗士,无论前面情节如何跌宕起伏错综复杂,千军万马尸横遍野,最终还是要以一对一的方式一决雌雄,似乎只有这样才够罗马,才够男人。所以罗马人的后裔意大利人在足球场上也保留了这一传统,每当他们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比赛中遭遇一位与自己实力不相上下的对手而彼此都无力击败对方时,他们都会阴差阳错鬼使神差地最终说不清是自己选择了还是被命运选择了,要通过点球来了却这段恩怨情仇,而决不会在决斗到来之前倒下。同时随着旧恨的终结又开始了新的恩怨,如此循环往复,不知终点。所以,我们不能职指责意大利球队只会防守不善进攻,而只能赞叹他们的防守技术如此精妙,精妙到点球决赛打出的比分竟如同90分钟或者120分钟里的进球那般珍贵;我们也不能批评里皮或安切洛蒂不善用兵,当唯一可能给这场比赛注入激情带来变化的人内德维德(请注意他并非意大利人)提前被命运排斥在比赛之外,一切早就已经被安排妥当,非要到120分钟后才能分出高下。 所以,从今往后,我们又有了一个关于非典的新段子:意大利队打比赛--非“点”不可。(黄健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