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攻与防的新境界--巴黎世乒赛后思考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5月27日10:12 解放日报 | ||
攻与防,永远是一对矛盾。乒乓的妙处,就在于攻守间此消彼长的完美平衡。 本届世乒赛,施拉格和朱世赫会师决赛,其实并非偶然。他们两人一个以攻为主,防守功夫也极为出色;另一个以守为本,但攻杀能力同样叫人吃惊。这两人的成功,标志着乒乓球运动进入了正手与反手、攻击与防守全面均衡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强对抗”时代,一个球员只要在速度、力度和旋转度上稍显弱势,就没有办法战胜对手。孔令辉过不了施拉格这一关,就是因为在这三点上吃了亏。 中国队几个好手,正反手技术不均衡、攻防技术不均衡的问题早已存在。目前,中国的横板选手反手只能在相持中发力弹击,基本不会主动进攻,更不用说是发力拉下旋了。他们的单点进攻比起对手的两点进攻,变化自然就少了,中远台的防守与一些欧洲好手相比差距更大。刘国正和孔令辉的输球很大部分可以归结到这点上。 马琳和王皓是中国最好的直拍选手,但马琳在反手上只是偶尔横打,被动防御多。不会推挡、只会直拍横打的王皓正反手进攻堪称完美,但防守有很大的不足,抢攻中空档非常多。这样的打法碰上以防为本的削球手,控球和发球抢攻的优势就显现不出来。 邱贻可赢波尔,就是因为他打出了一场正反、攻防皆妙的好球,可惜未能延续。王励勤是中国目前唯一没有明显技术漏洞的选手,可惜在与施拉格的抗衡中,他输在了心态上。 其实不是中国选手退步了,而是施拉格、格林卡等人进步太大,开出了一个攻防的新境界。中国选手在反手和防守技术上的停滞不前,是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的。 第一,从传统角度来看,中国人向来在前三板中以正手快攻来制约欧洲人的大力弧圈,但欧洲人这两年加大了正手前三板的变化和攻击力,中国人的优势便几乎荡然无存。第二,11分制让人们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应该以快制快,死拼前三板,得手一分是一分。 此外,中国没有好的削球选手,也是马琳和王皓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位直拍选手控制球的特点在遇到削球后没有发挥的余地,面对对方的死守,也没有太多的方法。这完全是因为中国队缺乏削球选手。丁松退役后,打削球的只有侯英超一人,所以很多球员都不太会对付削球。 以朱世赫为代表的削球打法此番强劲爆发,是对发展至巅峰状态的片面攻击型打法的当头一棒,是快攻弧圈型打法陷入近亲繁殖后活力衰竭的一种必然结果,也是亚洲选手防守不好、反手不好的一个例外。这种攻削型打法不是松下浩二、丁松打法的简单复活,而是在弧圈快攻制约下,吸取了对方速度、力度和旋转度特点,进行技术革新的再发展,有相当强的生命力。 当然,本届世乒赛上中国队的“得与失”还有很多,值得夸赞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女队在充分准备后显现出的技术优势、全队在双打配合上显示出的组合优势、在对付主要对手时体现出的团队作战的智慧优势等。光挑出男单技术创新这个缺口来细谈,是希望中国队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承认差距、认识差距后想办法加强技术创新,早日将男乒技术推向更高一层的新境界。(本报记者薛淼焱)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