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晚报:“张冠李戴”新说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4月05日16:44 青岛新闻网-青岛晚报 | ||
“辽足”改“京足”,如果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似乎没什么大问题,改个名字就换来黄金万两,何乐不为?君不知,辽小虎早就嗷嗷待哺,连训练服都是自个用搓板洗!这种经济状态,是很难和其他俱乐部相抗衡的,更甭提什么进“这超那超”的了。 怕就怕此举并非真正的市场行为,而是有怨气、有动机,刀锋直指东北大地,透露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草莽气息。 中国的足球俱乐部这两年大都走进了一个误区,在冠名上不乏惊人之举,只要企业出钱,管你是“康师傅”还是“新感觉”,一股脑地冠上了,嗨!弄得整个联赛成了变相的产品推广会。有时候不说地名,你都不知道谁是谁。你说这种改名就是“市场行为”? 有句老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按照这个逻辑,有钱就能改队名,简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实际上是一种“短视行为”,无法培养固定的球迷,也无法形成一支球队的传统和历史,更遑论什么足球文化的积淀和建构了! 试看寰宇足坛,大凡叫得响的俱乐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而且队名从始至今,像什么曼联、皇马的,过个百年庆典叫人羡煞!咱们的俱乐部恐怕很难熬到那一天,整日玩“变脸”的游戏,到最后就是一堆五花八门的名字,还谈什么“百年俱乐部”! “辽足”在中国足坛怎么说也是一个闪亮的品牌。为中国足球培养输送了不少人才,更值得一提的是,辽宁球迷对这支球队有深厚的感情,如果真的变了“京足”,曹国俊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尴尬局面。像是把“京足”的帽子硬戴到“辽足”头上。 曹国俊为了俱乐部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出卖了“冠名权”,而辽宁足坛对于辽足漂泊在外也有一定的责任。且不说这之间有什么矛盾,辽足最好的归宿还是辽宁,就像“东北二人转”转到其他地方总有股怪怪的味道,不如东北那样“原汁原味”。 中国足协实施中超计划后,曾一度表示球队冠名不能随意性太强,但是今年深圳会议后,抢破头要进中超的球队大都改头换面,还闹出了不少近亲繁殖的笑话。看来,“改名”之风大盛,足协也有失察之过,也有“短视”之嫌啊!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