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12月10日电(新华社记者马邦杰段博)“与国际潮流接轨”,一直是中国足坛一个响亮诱人的口号。但在回顾中国职业足球改革9个春秋的艰苦历程时,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足球虽经艰苦努力,但并未实现与国际潮流的全面协调接轨,陷入“花钱接轨了、效益没接轨”的困境。
什么是国际潮流?意大利是世界足球强国,职业足球搞得红红火火,一度有“小世界杯”的美誉。他们的运营模式应在某些方面代表着国际潮流,但却不一定值得中国足球学习效仿。因为他们那种高投入“疯狂烧钱”的做法,已经让多数俱乐部负债累累,陷入生存危机。像佛罗伦萨这样著名的俱乐部已经破产消失,而联赛排名第一的拉齐奥俱乐部也时刻面临破产威胁。如果中国足球俱乐部盲目模仿意大利足球的“国际潮流”,那也会重蹈他们的覆辙。
对中国职业足球来说,所谓的“国际潮流”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生存和不断发展壮大。正因为没看清这点,中国足球在和国际潮流接轨时,出现了严重偏差。
中国职业足球在投入上急速与所谓的“国际潮流”接轨,每年花费之大触目惊心,内部人士形象地称之为“烧钱”。像陕西利君(国力)这个中国甲A联赛中最弱小的俱乐部,有一个赛季在购买外籍球员和教练员上的花费竟然高达人民币4200万元之巨。每个俱乐部在球员工资、奖金等方面的开支也都动辄成百、上千万元。陕西利君(国力)俱乐部董事长李志民透露,中国15个甲A俱乐部每个赛季的投入多达7亿多元。
意大利的足球俱乐部可以通过门票、出卖电视转播权、经营相关产品和培养出售球星等手段,来填补自己巨大的财政亏空,而受低迷球市的影响,中国足球俱乐部的门票收入不高,大连实德等俱乐部甚至被迫采用免费送票的办法来刺激球市。由于中国电视业不够发达,电视转播权的出售价格不高,对于各俱乐部的巨大花费来说,这个收入无疑是杯水车薪。大多数俱乐部在产品开发方面的收入几乎为零。至于培养和出售球星,也只有孙继海真正给中国足坛挣来了一笔象样的外汇收入。大连实德俱乐部正因此才骄傲地表示:他们本赛季没有亏本。
另外,中国的足球俱乐部能从场地广告和球衣胸前背后广告中获得一些收入,但都远远不能填补他们的亏空。1999年,山东鲁能俱乐部队夺得“双冠王”。当时俱乐部副总经理田迪透露,俱乐部从各种赞助广告中收入600多万元,而投入却将近5000万元。今年在一次中国足协召开的俱乐部总经理会议上,上海申花俱乐部的总经理楼世芳也说,他确信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没一个赚钱的。
中国职业足球改革虽然历经9年,但并未创造出一个利于俱乐部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这受中国并不发达的经济状况、水平较低的联赛和低迷的球市等因素的制约。经济不发达直接导致中国足球的广告赞助少;而低水平的联赛就缺少吸引力,无法成为包装销售的商品;球市低迷就会影响俱乐部的门票收入。如果这些因素得不到改善,中国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就不具备自我生存的“造血功能”,始终处于接受输血的状态。
中国超级联赛目前是中国足坛的一个热门话题。从形式和组织上,中超比甲A联赛更进一步与所谓的国际潮流接轨。但它能从根本上改善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生存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它还没有问世,就已经散发出一些催生的味道。
中国职业足球应根据自身条件来有效吸收国外成功有益的经验和做法,由于受条件所限,在投入和产出这两个重要方面还无法现行和“国际潮流”接轨,盲目急于接轨只能为自己生存制造困难。因此,中国足球与“国际潮流”接轨应当缓行。(完)
中国万家企业免费试用企业邮箱。进行中!
踊跃投票“双十”企业精英评选,中华企业管理英雄向你亲授商机!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