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杯是这几天上海的热门话题,世界网坛顶级赛事在东海之滨绽放异彩。
看球,去上海——成了网球迷们的共识。从张德培、阿加西、里奥斯、伊万尼塞维奇、布鲁格拉,再到今天的八大高手的济济一堂,自1998年起举办喜力公开赛,上海已营造起一道独特的东方网球风景线。
何止是网球?!2003年女足世界杯开幕式、决赛与申城结缘,2004年F1中国站落户上海,紧跟之后的是,2005年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比赛、2007年国际夏季特殊人奥运会……一流的体育赛事,点缀着浦江两岸繁花似锦的美景。
打造崭新的城市名片
上海笃信: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体育赛事。1993年,上海举办首届东亚运动会,这是解放以来首个在沪上举办的大型国际综合运动会;1997年,申城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运动会;1998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在上海圆满举行。
举办大型综合运动会是对城市整体能力的考验,场馆建设、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宾馆旅游,缺一环则无力以继。面对这接踵而来的一次次考试,上海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近几年来,一些代表世界顶尖水平的单项比赛与体育会展也纷纷登陆申城,斯诺克中国站、ATP喜力取稷WTA奇伟赛、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真是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体育,已成为上海崭新的城市名片。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上海正以海纳百川的气派走向世界,一流体育赛事的落户,考验着上海的综合能力,也让城市的声名播向五洲四海。体育不仅仅是竞技,它已经成为上海都市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从国际马拉松赛途经南京路的如潮的人流,到河水泛青的苏州河上的国际名校赛艇赛,在这座活力四射的城市的每一角落,都能感觉到这股清新的文化氛围。
探索成功的市场运作
体育是一项事业,更是一项产业。从体育寻商机,以市场养比赛,从计划经济时代靠政府办比赛的小圈圈里跳出来,上海走在了前头。
路是人走出来的,但第一步并不轻松。1998年的第一届喜力赛,组委会亏损较大,经过一年的摸索取经,1999年第二届收支就达到平衡,2000年的比赛已实现赢利;大师杯开支庞大,仅申办费一项就高达760万美元,加之其他花销,总费用为1300万美元,但比赛尚未开打,就已实现了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盈余。在大胆的摸索中,上海找到了体育竞赛市场化运作的捷径。
成功的例子在上海不胜枚举。东亚运、八运会就是国内举办大型运动会向市场寻出路的典范;1999年上海申花与“三冠王”曼联作赛一场收益上千万元,更是成了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市场运作最成功的个案。一流的赛事代表着高水平的竞技水准,更代表着一流的体育市场的成熟。
加入WTO为中国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群众关切度高、国际影响大的体育将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体育的发展归功于改革的深化,体育也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推动上海城市发展的新一轮浪潮。
营造健康的生活理念
引入一流赛事,拓宽了上海市民的视野,高水准比赛的耳濡目染,让上海人拥有了全新的生活理念。
比之20年前,上海公开出租的网球场地已经翻了5倍,500余片网球场如燎原之火点燃了上海的网球热。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喜力赛的魅力,网球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热透上海。偶像的魅力是无穷的,一流的赛事中的明星成了更多上海人爱上体育、迷上体育的引路人。
体育不仅是操场上学生们的必修,不仅是弄堂里年轻人见缝插针的游戏,体育,成了“健康生活”的代言词。健身器材走进寻常百姓家,越建越多的羽毛球馆、足篮球场、游泳馆,使都市人的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充满激情,完善配套的体育设施,更是房地产楼盘销售的诱人广告。
健康的生活理念造就了良好的生活品质,去年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9.7岁,比1989年提高了4.7岁,均达到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体育,提升了整座城市的品位,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一流的赛事,见证了一流的上海的崛起。文/本报记者沈雷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