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红走了。她要到欧洲俱乐部冠军队--法国戛纳女排去打一个赛季的球。
无论是在德国世锦赛还是在釜山亚运会上,张越红都是中国女排中发挥最好的球员之一。但1.82米的身高制约了她,长期以来,她只是身高1.90米的张静和身高1.83米的杨昊的“超级替补”。世锦赛上,只有在张静状态不佳时,教练才启用她;直至亚运会,她才算有了“正名”的机会。
戛纳队的中国籍主教练方岩对球员的身高另有一番见解。在高妹林立的排坛,张越红作为主攻手身高略显不足,但她弹跳力极好,单手摸高的高度为一般队员所不及,娴熟的平拉开技术,又提高了她扣球的质量。在方岩眼里,张越红的价值高于1.82米身高的价值。
前些天看电视连续剧《铁甲英豪》,片中有一段亚洲人与欧洲人比高的情节:坐着看,一位亚洲人比一位欧洲人高,但站起来,前者却比后者矮了半截。为什么?因为亚洲人上半身长,而欧洲人下肢长。
这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不能用局部的、机械的眼光来论“长短”。打排球确实需要讲身高,但重要的应该是能在攻防中显示优势的高度,比如扣球时要能高点强攻,拦网时要能高点拦网。除了身高之外,球员的弹跳力、手臂长度,甚至扣球质量,都是形成“高度优势”的因素。所以,我们在评判一位球员的“长”、“短”时,参照的系数应该多一些,范围也该广一些。有时候,一些“活系数”比“死系数”更有判断价值。这岂止是用来评判主攻手,又岂止是在排坛? (任婕)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