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如果将中国足球比作一家企业的话,那么企业的效益如何便与其造就出的产品具有着最直接的关联了。
9年的国内职业联赛可以视为中国足球全力打造的一类标志性产品——从94年刚面世时的无人问津,95、96年的火爆异常;到97、98年的逐渐回落,99、00年的苦苦支撑;再到近两年来的半死不活……,中国足球的企业效益似乎在直线下降之中。
究其原因,企业管理不善首当其冲,“假球”、“黑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使得固有产品的信誉无法保证;再有就是产品的质量的稳中有降,不能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于是,作为消费者的中国球迷开始不买账,中国足球所谓的拳头产品在市场上严重滞销,企业的效益也只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持续走低了。
“管理出效益”的道理,至少在目前体制下的中国足球身上还很难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开发新型厂品、走出一条新路,对于中国足球而言便显得尤为重要了,说的严重些,这甚至干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这样看来,阎世铎上任后提出的美其名曰的“中超联赛”,应当还算是谋求改变企业现状、焕发企业活力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发展方向,只不过,“中超”新产品在企业的管理水平一如往昔,产品质量的提高缺乏保障的背景之下,尚未真正实施推向市场,就俨然已经给了消费者一种“挂羊头、卖狗肉”、“换汤不换药”的直观感觉了。
“无心插柳柳成荫”。就在中国足球处于面临“关停并转”的危急时刻,几位中国球员登陆英超却成为了中国足球隆重推出的的一件“最新产品”,瞬间便吸引了成千上万中国球迷的高度关注。上个周末,李铁、孙继海两名中国球员在英超联赛首发上场在中国大地所产生的轰动效应,竟然远远大于有近200位中外球员联合上演并有着30粒进球的一轮中国甲A!
虽然远在天边的英超所包装的李铁和孙继海,陡然间以中国足球新厂品的形象出现;虽然这像是给中国足球这一低迷企业注射的一剂“强心针”,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也可能会为人气的急升而“没事偷着乐”,但仔细想想,这种“天上掉馅饼”对中国足球扭转市场不力的形势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心理安慰”。
我的意思是说,即使将李、孙两人划归为中国足球的新产品,这样的新产品是否就能够为中国足球带来可观且实际的新效益呢?英超只是英超,就是有八个李、孙的加盟也不可能代替中国甲A;中国足球的效益只能在自己的联赛中产生,所谓的“新产品”更像是商场漂亮橱窗里摆放的“非卖品”、“陈列品”,换不来你想得到的“现金”。
中国足球的企业效益,最终还只能从中国足球自己生产的产品——中国职业联赛的发展建设于不断完善中求得;望梅止渴式的意念中的怡然自得,于事无补。试想,如果有一天,尼日利亚球迷为阿格布、乌拉圭球迷为索萨在中国甲A中的首发出现欢呼雀跃的时候,中国足球的企业效益还用得着让我们愁眉不展、寝食难安吗?
中国万家企业免费试用企业邮箱。进行中!
踊跃投票“双十”企业精英评选,中华企业管理英雄向你亲授商机!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