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山鹰社5名成员在攀登希夏邦马峰时失踪、遇难,一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类似的山难并不罕见,近年来发生在西藏、青海境内的山难就已有多起。但这次发生在学生身上,又是著名的学生社团,又一下有5人之多,才一下被高度关注起来。
然而,舆论将山鹰社的精神归结为“探险精神”,却有些局限了他们精神的内涵,因为这样的归纳使大学生们的探险与职业探险家们的行为和精神之间没有了区别,然而他们之
间其实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登山的冲动,不过是大学生们对“有意义的生活”的追求方式之一,这种追求还会以各种方式体现,比如报名支援西藏,或到贫困地区帮教,但也可能是休学半年出去“流浪”,或荒疏学业闷头写诗……
不管在价值判断上获得什么评价,他们行为的共同特征,都有些不合常理和常规。而且同样可以以经验判断的是,大学生们所具备的这种有悖“常理”的精神,是一个社会保持活力的动力之源,因为他们代表着社会的青春的躁动,为未来的成长提供着激情和能量,并使社会因它的存在而呈现超脱利益羁绊的精神美感。鉴于上述特性,无论是舆论还是媒体,对这种精神的限制其实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它们在那儿,就如同山在那儿一样。以上据本报记者刘建、新华社、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