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五名学生在西藏希夏邦马峰遭遇山难后,《华声报》主编高钢就此事向新浪网发来如下文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闻知北大五名学生登山遇难,真是为这些年轻的生命惋惜,甚至在心中感叹:如果他们安心读书,毕业后可能为祖国、为自己创造出比登山更有价值的成果。
然而思绪绵延之中不禁又向自己发问:难道这五名能够考上北大的学生会想不明白这
个一般人都认为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于是,我猜想,这些北大的学生肯定怀抱着并非一般人所有的心境。
三年前,我采访过北京一群热爱滑翔伞运动的人,这些人大多是今天社会中的有产阶层,属于真正的富人。看着他们从悬崖峭壁间飞身而下,飘入云雾迷漫的山谷,我在想,这些人难道真是用生命作赌注去寻求某种刺激?后来几个“玩主”向我吐露了这种“生命历险”的深层动因。他们说,当人突破自身局限的时候,所感到的精神上的愉悦,是平日常规的生活中永远不可能感受到的。在他们看来,冒险运动正是让人获取这种非常的精神享受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
为了那次采访,我查阅到一个资料,在日本这样一个国家,滑翔伞已经是民间普遍开展的运动,从事这种冒险娱乐的人数,可能是我们国家的百倍以上。而且,日本政府对这种运动给予了巨大的资助与支持。
不知道能否作这样的判断:是否具有冒险精神,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创新欲望,是否具有改变现状的强烈冲动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
一个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人是绝对不会轻易支付冒险的代价的。我由此想到北大的这五名学生,他们这次登山,一不是为挣钱,二不是为表彰,三不是为积累学分,他们就是要在一次后天的冒险中完成对自身局限的挑战。这种依当今道德的价值标准无疑被视为虚无飘渺乃至毫无意义的目的,实际上可能是另一类人极其认真的追求。在这类人看来,如此巨大的冒险,绝对不是为了谋取眼前不俗的利益,而可能是为了锻造一种能够与命运抗争的心理机制。古人认为“大有所失”之处,这类人可能恰恰认为“大有所得”。
这样想下去,我倒生出另一类感叹:我们这样一个急待赢得更好命运的民族,敢于挑战自身局限的“冒险”精神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我当然不希望人人都“玩命”。当我看到这五名学生只能利用暑假而不能用最适合登希峰的时间登峰时,当我知道他们甚至没有足够的钱租用现代通讯设备时,我在想,“冒险”精神绝非一个“胆魄”所能促成。即使是敢下决心去“冒险”的人,也要有足够的理性去伴随自己的行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应该珍视它,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