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羽进不了国家队!李金羽永远进不了世界杯!”这是记者在辽足主场奥体中心听到的球迷的声音,我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那个白白胖胖、戴着眼镜的标准的“追星族”模样的小女孩儿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联赛六个主场以来,辽足在奥体中心票房始终低迷,再加上这刺耳的倒戈声,就显得这群阳光男孩摆脱不了寄人篱下的阴影。随着张玉宁、李铁的身影消失在场上,辽足赖以吸引球迷的“球星票房”之路也步履维艰。
经过六个主场的考察,通过奥体受众人群分析,我们大体可看到辽足球迷的三大主流,这些
人群存在着很强的不稳定因素。
知识分子缺少狂热
一位北京体育局姓夏的先生这样告诉记者:“奥体中心属于北京城东,城东高校林立,知识分子聚居,球迷队伍相对较小。”果然,记者环顾看台四周,很多“眼镜”的反光回答了记者的疑问。可见,根据地域特点,辽足主场观众的主要人群是知识分子,这其中包括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大学生等,他们把球赛当作业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狂热和激情肯定不会出现在这群人身上,因此,奥体中心的呐喊与欢呼似乎一直无法成“气候”。
东北人形单影只
在“李金羽进不了国家队”的倒戈声响起时,一位东北口音的老者非常气愤地倡导大家一起来反对小女孩儿的倒戈,这让我们看到了辽足观众的另一主流。居住在北京的东北人、辽宁人形成了辽足“铁杆儿”的拥趸,他们将思乡之情倾注在了“辽小虎”身上,那种客居异乡有感觉只有在球场上才找到一点回声。但是,并不是所有在北京的东北人都是球迷,而且,“京腔儿”满地的奥体中心,这支东北“小分队”显得形单影只。
“追星族”立场不坚定
辽足在北京希望走“追星族”的路子来为队伍找到“知音”,但是,高喊“李金羽进不了国家队”的小女孩就反应了这个人群的不稳固,由于年龄和性格的原因,“追星族”会在奥体为某个辽足明星而狂热呐喊,但是,同样,如果遇到客队明星,“追星族”也会倾情助威,因此,这个“追星族”的潜在的“危险”更深藏不露。况且,张玉宁久疏战阵,李铁远赴英超,辽足的“帅哥”牌也不好打了。
下周四,辽足还将在自己的主场奥体中心对阵北京国安,这种“另类”德比将再一次考验奥体的球迷。当然,如果我们了解了奥体球迷的大体概貌,如果有更多的“倒戈”也将不足为奇。 文/本报记者张红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