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杨明
针对中国球员训练中的“懒、软、散”的作风,以往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三从一大”训练方法无疑是一帖良药。
中国职业球员在训练中不肯吃大苦、运动量明显不够、“大爷”作风泛滥,但收入和
名气却大得离谱,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反感和激烈的批评。与其同时,“快乐足球”的理念遭到了曲解。为了快乐而踢足球是对的,这是足球从事者应该具有的心理常态,对于青少年和业余选手来说尤其如此。但对于职业球员来说,快乐应该和成绩挂钩。训练时快乐,比赛后苦恼,就颠倒了顺序。世界上只有先苦后甜的快乐,也有苦中取乐的快乐,但绝对没有不吃苦就快乐的便宜事。苦和乐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但对于职业球员来说,吃苦是其从事这项艰苦职业的本分和前提。
“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这种训练原则在举国体制的运动队管理模式下,曾为中国体育造就出无数世界冠军,为许多体育项目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从一大”强调的是吃苦耐劳精神,是专业运动员为攀登世界高峰必须要付出超人努力的行为准则。“三从一大”中只有付出、苦练、血汗、奋斗和高远目标,没有利益、金钱、懒惰、私欲。实践证明,“三从一大”的训练理念符合体育竞技规律。
在80年代中期之前,一代代体育健儿在每月收入只有38元人民币,国家队每天伙食只有1·8元,没有奖金,缺乏物质待遇的情形下,通过“三从一大”训练,创造了排球、乒乓球、跳水、体操、举重、羽毛球、射击等项目的持续辉煌。当时,中国体育健儿出成绩不靠钱,靠的是不甘示弱、艰苦奋斗的精神。体育界的目标只有一个:出成绩,为国争光!
1994年,中国足球界借鉴欧洲足球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迈出了职业化和市场化道路,为长期水平徘徊、事业萎缩的中国足球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但在这一过程中,职业足球中许多恶习传染给了我们,而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要求却被中国球员抛于脑后,包括中国体育的训练法宝“三从一大”也被人淡忘。现在,各俱乐部对球员的管理明显不如运动队时期严格。“金德命案”出现了,“泡妞泡吧”已不是新闻,抽烟喝酒无人管,球星开公司、当总经理和总董事长的事情也时有耳闻……从球员到俱乐部,不少人都把足球当作一项产业而不是一项事业,钱似乎主宰着一切。
目前在国内足球界推行“三从一大”有以下几重难度:第一、运动队模式变成了俱乐部模式,走训制代替了集训制。第二、以往没有联赛,国家队可以长期集训,而现在国家队临时组建,国脚平时分散在俱乐部训练和参加联赛。第三、以往球员收入不高,不允许流动,不出成绩退役后没有出路;现在,球员市场明码标价,供求失衡,国内一流球员几年下来不踢球照样生活得很好,缺乏制约和动力。第四、以往靠精神激励方式极为有效,现在则需要寻求有效的思想教育方式。第五、外籍教练训练上各有一套,有可能排斥中国式的“三从一大”。
在不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三从一大”就可能变成空洞的口号,成为人人说好而难以实施的东西。这需要中国足协、俱乐部联手努力,不等待、不埋怨,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新华社记者采访山东鲁能、重庆力帆俱乐部的情况表明,一些俱乐部已经充分意识到推行“三从一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加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时代不同了,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三从一大”也应该注入新的内涵,比如要尊重足球规律,要尊重科学,要加强人文色彩等。但“三从一大”所提倡的刻苦训练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是任何竞技项目取得突破的基础所在。(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