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卢摆弄新买的摄像机。本报记者郭一江摄
两年未来海埂,除了此间的硬件改善不少外,今年春训给我一个最突出的印象是,当年一批足球经纪人,各自拉着一车外援,走马灯似的赶场子试训的“奇观”已然绝迹,真正在海埂抛头露面的经纪人也寥寥无几。
这表明,经过8年运作,在中国的外籍教练和球员引进市场上,无论是买方或卖方,已经克服了联赛初期盲目浮躁的心理,正在趋向理性。
浏览一下今年中国甲级球队,人们很快发现,众多已在中国联赛中效力并被证实其价值的外教和外援,大多续约或改换了新东家,有的甚至“卷土重来”。如外教中的涅波、彼得、李章洙、塔瓦雷斯、霍顿等;外援中像兰柯维奇、马科斯、奥兰多、安德雷格斯等,不胜枚举。
引进市场是一把“双刃剑”,你可以在其间尽情表演,但终究得接受市场的无情检验。优胜劣汰的法则,并不管你当年资格多老、名头多响,其要害是你必须适应、融入中国足球的现状。在这方面,我们有不少可以记取的教训。
引进市场从表面上趋于冷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俱乐部和经纪人开始注意与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接轨,起步早,有针对性,双方沟通顺畅。一些较成熟的俱乐部,远在上赛季末就着手新赛季的引进工作,有的放矢,成功率自然较高。
事实上,我们不少俱乐部的老板们已经明白,在中国这样一个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联赛中,是很难觅到未必需要的顶级大牌球星的,眼下活跃在中国赛场上的一些外援,各有欠缺,问题是要善于用其所长。
引进,是足球运动发展的推动力,这早已为世界足球先进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我们希望,中国足球尽快建立规范、有序的教练与球员的引进市场。(本报海埂1月21日专电本报记者季安之)
新浪足球彩票系列短信助您决胜千里!
订中国队与世界杯新闻 国脚动态随时知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