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执法足协杯决赛的不是几位外国人,就凭他们下半时两次吹掉客队并未越位在先的反击,估计就得被“定性”为“黑哨”,说不定还会遭到球员们的严厉指责。但不知为什么,这事儿发生在3位不懂中国话的韩籍裁判身上,咱不仅打心眼里没往“黑哨”上想,还替裁判开脱:谁没有个眼花的时候?!
记得一位曾获得过“金哨”奖的裁判,在外籍裁判刚踏入中国足坛时,就曾很不忿地
表示:“请他们来干吗?他们的水平还没有我们高呢!”而正是这些水平与中国裁判相当,甚至还不如国内某些“名哨”的外来人,偏偏赢得了球迷、球员、俱乐部、媒体,包括中国足协的认同,这恰恰说明中国的足球裁判正在丧失身为“黑衣法官”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权威与信誉。
来自韩国的权钟哲,与很多中国裁判一样,是位拥有国际级裁判头衔的普通人。他也像所有靠肉眼来判断的裁判一样,会在场上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包括那些国脚在内的球员很少有人会与其过多争执,因为大家都从他的哨声中听到了“权威”二字。
在中国足协裁委会每年的年终总结上,我们都能听到诸如良好、不错这样的较高评价,统计出的错判率也都比国际平均水平要低。作为管理和监督部门的中国足协,在裁判问题上的表态也从来透着股“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的暧昧。但在关键场次中重金请来外籍裁判执法,一方面是“避嫌不举亲”,封大家的口,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足球的当家部门同样对手底下的裁判心存疑虑。而这种疑虑从主管部门的行动中传递出来,其效果如同默认“黑哨”的存在,这对球员、球迷的心理暗示作用,对中国足球整个环境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有疑虑却不去寻根问底,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外籍裁判身上。这种做法与其说是为了公平公正,不如说是对“黑哨”的妥协。谁都清楚,外籍裁判只不过是中国足球的“临时工”,执裁的也是个别场次而已。他们的偶然“客串”既不会影响中国裁判的主角地位,更不会影响“黑哨”收“黑钱”的兴致,只不过会令那些两袖清风的裁判有些伤自尊而已。
中国足协指派的“钦差大臣”裁委会主任李东升,已从杭州调查归来。此行是象征性的斡旋,还是“扫黑”行动的开始,目前还打着大大的问号。但有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外哨”的到来顶多解一时之急,中国足协若想重塑公平公正的足球环境,首先要做的就是揪出真正的“黑哨”严惩不贷。否则,放着“干干净净”的中国裁判不用,非请“外哨”来吹,岂不成了没事找事?(曹竞)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