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至2001年,中国女足在15年间的亚洲杯赛中拿到了7届冠军,但是这一次的1∶3却告诉我们,中国的女足彻底输了,输得体无完肤——
必须面对的现实
上周五,中国队即将和朝鲜队进行半决赛的当天下午,我为了“敦促”刘英完成任务
(写日记),往她的手机上发送了一条短消息:“比赛打得怎么样?你没伤着吧?”
说实话,我当时真的不敢直接向她询问比分,因为我也怕输,所以只能采取这种比较委婉的方式。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在此之前,我在同另一位没有参加本次国家队的老队员通话时,也向其表达了心中的不安——
“你说今天我们会赢吗?”她问我。
“不好说,但我心中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回答。
三个小时后,我成了“乌鸦嘴”。
无需过多地回顾本场比赛的经过,总之,从2000年9月在奥运会小组赛上输给挪威队,2001年3次输给亚洲惟一的对手朝鲜队(友谊赛和大运会),直至这第四次的失利,中国女足的虎落平阳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
记得2000年9月20日,中国女足在奥运会半决赛中1∶2负于挪威队的第二天,本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一篇由主编董路撰写的评论文章:《一个时代终于结束了》——
中国女足的姑娘们输了——虽然她们拼到了最后一秒钟,虽然她们奋不顾身的影子依然浮现在我们眼前。
我相信,许多人事先就曾想到过中国女足的失败,但有更多的人不愿相信中国女足真的会失败。只因为,女足姑娘多年以来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优雅灵巧的风格给我们的印象太深了;再加上那永远也提不起来的中国男足的衬托,中国女足几乎成为所有关注中国足球的人们想杨眉吐气的惟一希望。
实际上,我们在评论中国女足的时候,一直处于一种相当矛盾的心理之中——我们不知道应该在纯粹的精神范畴内,还是兼顾“精神”与”物质”去提出我们的观点。
如果我们抛开胜负、战术、体能、年龄结构、临场指挥等有关足球比赛的基本要素与过程结果的话,那么,中国女足的精神是永远值得讴歌的,甚至是万古留芳的。
但如果我们暂时把精神一类的表现放在一边,用纯足球的眼光去看待中国女足的话,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女足并不具备“一览众山小”的实力。
如果我们将四年前的亚特兰大、一年前的洛杉矾中国女足与奥运会冠军、世界怀冠军一一失之交臂的悲剧视为命运不济的偶然失利的话,那么,昨日中国女足梦断悉尼的结果则透射出一种必然——一年之内,中国女足已经是第三次败在了挪威姑娘的脚下了。
是的,中国女足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将,也有着出色的技术配合,但在体能、力量、身高等身体硬件上,相比于美国、挪威却有着明显的差距。
我们不否认技术可以弥补身体的不足,但当你的技术优势不足以弥补你的身体劣势的时候,对方身体上的优势也就完全弥补了自身技术上的不足。无论是中美之战还是中挪之战,中国女足身体上的缺欠一步一步走向了无法弥补。
中国女足输了,一个时代终于结束了。在此之前,德国男足在几十年长盛不衰之后也陷入了低谷,因为他们“老”了,中国女足也“老”了。
足球不相信眼泪,足球只相信规律。那些曾经笑过,也曾经哭过;曾经默默无闻,也曾经家喻户晓的女足姑娘的身影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中国足球永远不缺赞美、讴歌,也永远不缺抱怨、责骂……所有这些因太多的出现已经变得无比廉价。
中国足球真正缺乏的只有一件东西:客观冷静地面对现实。
中国女足的一个时代在2000年9月20日北京时间16点18分中国队对挪威队终场哨声响起的一瞬间结束了。这是我们在此时此刻面对的一个现实。
那么,2001年12月14日下午17点30分,中国队对朝鲜队终场哨声响起的一瞬间,中国女足的这个时代是否真正的结束了呢?
这是我们迟早要面对的一个现实。
究竟是谁的错
输了球谁都不愿意,尤其是作为当事人的教练员和队员们,她们又何尝不想赢得比赛的胜利呢?虽然不排除在指挥上以及临场发挥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失误,但如果是“没完没了”,就要另当别论了。
早在两年之前,北京足坛的一位元老级人物就曾直言不讳地说:“按照欧美国家目前的发展趋势,我们(女足)落后只是早晚的事儿,亚运会打朝鲜就已经够费劲的了,真不敢想像以后这帮小的(队员)会是什么样。”
1999年中国女足夺得世界杯之后,心直口快的主教练马元安也曾经说:“不要老和美国女足比,看看她们的投入,再看看她们女足运动的群众基础,凭什么让中国队得冠军?”
在此,我们不排除马元安的这段话中有为自己开脱的成分,但是他所说的,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1999年美国世界杯赛之后,美国、挪威、巴西等欧美强队便开始了逐步的更新换代,包括我们在亚洲的“惟一”对手——朝鲜队。就在当年的10月份,以马良行为主教练的中国希望队曾经在出访中同朝鲜队进行了三场比赛,结果是两胜一负。时至今日,当时在场上的大多数年轻的朝鲜队员,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家队的中坚力量,而我们那些在场上搏命的,大多数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老将。
女足运动发展到现阶段,起决定因素的仍然是体能、速度和力量。四五年前,中国姑娘还可以用速度将技战术衔接,避其锋芒、扬我之长;四五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在速度上的优势几乎消失殆尽,而技战术优势也随之大打折扣。输挪威如此,输朝鲜更是如此——对手中前场的大范围转移,简练的直传、前插,将老大姐们组成的防线瞬间冲垮。难道你不觉得这是一种悲哀吗?还是让她们保持一份尊严吧!
不要再继续“寻找回来的世界”,因为这既幼稚,又可笑。
超越嗜欲,只求真趣。
计划经济下的
必然产物
曾几何时,女足姑娘们所处的恶劣的生活环境,让她们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苦中真乐的思想境界,这也就是我们在日后所大力提倡的女足精神。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加深,整个社会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而我们的体育事业却仍旧抱着过去的老一套不放,从业余体校开始,一直到专业运动队,虽然在名义上变成了体育运动学校和职业运动员,但骨子里却还是老一套——换汤不换药。
如果把那些发生在这些运动学校里的故事向您一一道来,不仅三天三夜说不完,很可能刚说了三分之一,您就会认为:这不就是个大染缸吗?不错,这绝对不是什么耸人听闻。
比如,在这样的体育运动学校里,你即使考试得了个大零蛋,也照样可以拿到中专文凭;比如,这里的教练为了争权夺利,相互间可以刺刀见血;比如,这里十来岁的小姑娘为了“行侠仗义”,可以在电话中向“敌人”的家长污言秽语;比如,他(她)们可以为了一些小事而喝得酩酊大醉;比如,这里的女孩子由于闲极无聊而一支接一支地叼起香烟;再比如……
太多的比如,使得现如今看到这些体育运动学校的大门,我都有一种要吐的感觉。我们的女足姑娘,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一步步“成长”起来,最终走进了国家队大门的。上帝啊,这难道就是我们女足的未来希望吗!
难怪马元安不断地抱怨——我何尝不想更新换代,可是就凭目前这些人,你说谁行?!
知识是力量的源泉,相信这句话没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不错,在目前的女足专业队当中,“在校”大学生的确占到了70%,但是对于这些连老师都抓不住人影的“大学生”们来说,这学上得也真够让人哭笑不得的了。
在此,我想引用一位女足教练员(原国脚)的一番比喻,来形容一下我们目前女足发展的势头:我们现在的发展情况就好比母鸡下蛋——一窝不如一窝!
真的会是这样吗?
中国女足,千万别走女排的路。(青年体育北京足球杨永城)
本新闻为青年体育-北京足球独家提供给新浪网,其他网站如需转载、改编,需与新浪网直接联系。
   体育短信:中国足球彩票、世界杯与中国队、NBA与乔丹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