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马家军将面向全国招生的消息,最近令一位田径专家大惊失色:“不久的将来,马家军会不会成为国内生产体育人才的最大‘工厂’”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位专家的一惊一乍源自九运会最大特点之一———“人才交流”。据统计,在8000多名参加九运会的选手中,有2000多人是“交流选手”。于是,本届全运会成了最难理清“人际关系、队际关系”和统计奖牌、总分最纷繁复杂的一届。以马 家军为例,马俊仁的麾下有六七名运动员通过协议交流给了浙江省。但据说双方在成交前有两条明确的“附加条款”:一是拿不到成绩一分钱不给,二是查出兴奋剂责任不在“买家”。
“人才交流”起源于八运会,起因是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竞技体育的发展客观上存在着差异。国家体育总局为此出台了“人才交流”政策。
实行“人才交流”的最大益处,是使更多选手获得了提高竞技水平和参加大赛的机会,尽可能避免了人才的积压和浪费,有利于资源共享。记者在采访九运会拳击比赛时,贵州拳击队主教练欧阳建中告诉记者:地处西部的贵州对体育投入有限,要“养活”一支拳击队很难,如今通过交流,不仅减少投入,还可得到一笔收入,从而使队伍稳定下来。
但是,人才交流同样存在着不少弊端。再以马家军为例,他们输出的郭玲玲,在女子1500米决赛中表面上是代表浙江队,但实际上是在为她的师姐们领跑,为马家军的战术“当兔子”。尽管这样做完全是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但它对其余参赛者来说毕竟是不公平的。
“人才交流”也容易助长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为了最大限度地捞取奖牌和积分,有人更热衷于把现成的名将、成形的队伍直接“拿来”为我所用。说白了就是花钱“买雇佣兵”,而且经过专家计算,“买人”肯定比自己“培养”划算得多。
全运会人才交流有一个“度”的问题,如何掌握这个“度”,需要有关部门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更完善的政策。本报记者严子健
   关注大郅乔丹及每日比分,订NBA短信
      欢迎订阅世界杯与中国队新闻短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