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全运会有全运会的模式,而广东人则在九运会上创造出了“广式全运模式”。尽管它引来了不少议论,但起码让我们见识了全运会的不同风格,至于这种模式成功与否,尚有待时间的检验。
上篇:广式九运有点怪
四大怪之一:处处向钱看
刘静:作为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出让电视转播权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但是向广播电台伸手要钱还真是让人想不到。赛前就有许多电台希望联合起来抵制这种不合常理的收费采访,整个九运会期间也很难看到广播电台记者的身影。其实,对所有媒体的收费都应该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如果因为不合理收费而限制了媒体的采访,不仅不利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对九运会的宣传也同样有害无益。如果有一种合理的标准,什么样的权利要收什么样的费用,一视同仁,这样才能让大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帮助九运会办得更好。
郭剑:收费是一种符合市场规律的做法。对于“什么都敢吃”的广东人来说,九运会收费只不过是开了全运会收费的先河而已。全运会显然从奥运会上学到了许多,敢赚钱了。九运会可能为全运会的发展定了个调子,这是全运会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一步。
曹竞:赚钱是好事,但是决不能赚黑心钱。打着九运会的旗号赚外地人的钱就让人心有不甘。从传统上来看,广东人的经济头脑历来令人佩服。广州消费水平本来就高,这次借九运会的东风更是水涨船高。这两天有不少关于九运会在经济利益上收获颇丰的报道,据说都三亿多元了。但是这钱是从谁兜里掏出来的呢?除了政府的拨款、规定的转播权收入、广告赞助商的钱,不外是房钱涨了、饭费涨了,另外还有拼命省下来的必要支出。这次到广州采访九运会的记者没几个不嫌贵的。只可怜那些赶上九运会时到广东的旅游者,只好多掏腰包了。
四大怪之二:处处有场馆
郭剑:这次广东为了九运会真是有点全省总动员的架式。安排了赛事的各城镇眉开眼笑,没有比赛的地方只好眼巴巴看着别人热闹。从距离广州赛区最近的佛山赛区算起,深圳、珠海、汕头、汕尾、东莞、中山、江门、鹤山、台山、开平、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和顺德等15个赛区各自为战,一片繁荣景象。
曹竞:将所有比赛全部放在广州市内,肯定是不现实的,如果所有的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和相关人等数万人齐聚广州,热闹是热闹了,可是这将给比赛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带来极大不便。同样道理,作为广东省来说,也没有理由不让省内其他城市参与到九运会这个大家庭里来。从促进广东体育均衡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分配还是合理的,起码眼光比较长远。
刘静:其实,组委会也为此绞尽了脑汁,各地区的赛事组织和服务也还不错。赛场分散所带来的最突出问题就是交通。不少记者都是自己到长途车站乘坐汽车前往赛场,去的时候还好,晚上比赛结束后回不回广州就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如果不回,在广州的资源就会浪费;如果回来,晚上的安全问题又让人不太放心。有记者在连续经历这种“赛场一日游”的疲惫之后发出感慨:现在回广州已经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组委会如果能安排车辆接送记者往返各地赛场就好了。
四大怪之三:处处捞金牌
曹竞:九运会结束之后,相信广东人会带着一种“如愿以偿”的满足感欢送大家离开。近70枚金牌、团体总分第一的成绩让人瞠目结舌。对于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东道主来说,这次胜利还是带着浓重的“内战内行”的局限性。从这些金牌的含金量来看,广东队可能会觉得有点后怕,因为对他们来说,这可能是空前绝后的,4年后的十运会上想来不会再现这样的奇迹了。
刘静:广东省代表团平均每天大概要捞到3枚金牌,开始人们还有些吃惊,后来也就习以为常了。和那些拿到1枚金牌就忙不迭要开庆功会的代表团相比,广东队真可以算“财大气粗”了。我记得以前辽宁、上海的成绩都在广东之上,这次被广东拔了头筹并且遥遥领先还是让人不可思议。广东的传统强项基本上都成功了,有些弱势项目居然也有突破,这似乎不光是用东道主的优势就可以解释的,这说明广东省在竞技体育上还是下了不少力气。
郭剑:东道主大捞金牌一直是我们国家的特色传统。我记得最早的要数第11届北京亚运会,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达183枚之多,还有最近的第21届北京大运会,中国代表团也捞到了50多枚金牌,可是谁也不敢拍着胸脯说中国体育有了新突破。相反,有些专家倒是忧心忡忡,他们担心中国体育一出国门又要落个灰头土脸。所以对广东省的辉煌战绩也不必太当真。
四大怪之四:处处讲粤语
刘静:采访这次九运会经常有一种到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感觉,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自己人,怎么除了运动员和教练员,好多人说的话都听不懂。他们知道你听不懂粤语并且他们也会说普通话,但还是先用粤语拖着长音对你“呀”几句再“啦”几句。不是说不尊重广东人的生活习惯,实在是双方都有可以互相交流的普通话,用不着把粤语拿来吓人。
郭剑:大多数人在看VCD碟片的时候,都是把粤语那个声道关上的,这说明和普通话比起来,粤语的流行程度毕竟有局限。简单常用的粤语单词还好,听着一大串一大串的粤语真是不知所云。何况广州那么多的电视台和电台一直坚持使用粤语,更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曹竞:在九运会这个大聚会里,南腔北调的人不在少数,但毕竟大家为了给对方方便,都还是用普通话来传递信息好。其实,广东人讲粤语只是一个习惯问题,并不是一个态度问题。如果赛前广东省政府号召九运会期间大家多说一些“国语”,那么赛场内外的气氛就会亲切许多,毕竟老请别人说普通话也够烦的。
下篇:全运模式要改变
关于全运会该不该办的争论并非今天才有,其实这个问题从目前来看尚无讨论的必要。因为奥运会金牌就像是金字塔的尖,雄厚的群众基础是金字塔的底座,而全运会则是维系两者的腰部。在不少项目尚无能力走向市场时,全运会的存在为这些项目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及人才保障;相反,如果全运会突然取消,很多项目没有了政府的投入、社会的支持,势必会成为断奶的孩子,奥运战略也就成了纸上谈兵。全运会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会目前仍是中国体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九运会上暴露出的种种负面问题,也确实令人担心全运会是否会误入歧途,改革同样是全运会必须直面的问题。
负面一:丑黑抬头
曹竞:“体育界比股市还黑”,这样的话在九运会赛场上不止一次听到。黑心裁判和兴奋剂一直是体坛的两大毒瘤,九运会也没能幸免。九运会虽然也适时地公布了对于此类现象的处罚,但处罚的只是冰山一角,由于技术手段、经济实力等原因,还有很多的漏网之鱼。这也正是有些人铤而走险的原因。九运会赛场上的黑心裁判、兴奋剂丑闻,使得赛场里的竞争与体育宗旨背道而驰。
刘静:“我身后的那池水可能并不干净,但是我很自豪我能干净地出来”。浙江游泳选手罗雪娟这番惊天动地的话,被中国游泳队总教练赵戈认为是罗雪娟那个年龄的孩子话。但是谁能说她只是意气用事?每届全运会游泳成绩都是全线飘红,除了众口一词的科学训练、非常重视等原因外,是不是还有难以启齿的原因?原中国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说,圈内人都知道。其实这早就成了公开的秘密,只不过有人还在掩耳盗铃。
郭剑:据说本次全运会赛前大家就知道金牌的归属,例如好多打分项目对于该项目的强省实行平均主义:你在单项拿1枚,我就在双人上取1枚,还有1枚集体的金牌就给另一个强省。不偏不倚,一碗水绝对端平。有些“消息灵通人士”常常很有把握地说,只要某某不出现大的闪失,金牌就是他的了。这绝不是主观臆断,每次的比赛结果都会给予了充分印证。不过这倒让那些扑本省金牌的地方记者省事了,赛前心中早就有谱了,就等待着这一时刻去采访,一百个放心,绝漏不了新闻。
负面二:“复出”现象
曹竞:退役老将频频复出,实际上已经成为全运会的一大特色,而这一特色与举办全运会的初衷似乎背道而驰。老将复出,一方面会挤掉年轻队员锻炼与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们就像一阵风似的,来得快去得也快,根本不可能再到国际赛场上为中国人争金夺银。况且,他们的复出、训练均以全运为中心,状态容易调到最佳。而其他当打选手还要征战很多国际大赛,万一全运会赶上状态不佳败北,他们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这对他们是很不公平的。
郭剑:其实这是一种投机心理在作怪,与其花功夫培养一批年轻运动员,不如集中财力、物力用在某个名将身上,如此不仅见效快,而且表面上的收益更大。正是因为很多地方在复出老将身上尝到了甜头,才会有更多的人追随他们的脚步。如果有更多年轻选手能够争口气,让复出老将无用武之地,相信以后也就没人愿意使这招儿了。
刘静:这事得一分为二地看,老将复出仍能拿冠军,说明咱们在这些项目上后继乏人,这对从事该项目的人来说同样是鞭策。另外,很多老将是胜在经验而非实力上,年轻队员在大赛中磨炼的恰好就是经验,一个教一个学,对年轻人同样有好处。当然,什么事情如果形成一股风就会走形,有些地方盲目迷信老将的名气,大量招回过气名将,不仅成绩不佳,新人也失去难得的练兵机会,相信栽过跟头的自然会醒悟过来。
负面三:“肥胖”问题
刘静:但凡办运动会,都希望办成顶尖的,全运会更不会例外。这次九运会在参赛人数、参赛项目上均成为历届之最,30个大项、345个小项的规模甚至超过了奥运会,照此下去,到十运会时还不知道得“胖”成什么样呢。其实,全运会并不意味着要一味求全,全的背后有着沉重的负担。这次光接待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记者,就够东道主忙活的,场馆建设上的花费也相当惊人。
曹竞:一个人如果过于肥胖,会招来各种与之相关的疾病,全运会也是这样。那么个“庞然大物”,谁接在手里都够头疼的。九运会挨骂最多,既有组织者缺乏经验的缘故,与九运会过于“肥胖”同样有关系。此次九运会可以说是从去年比到今年,战线之长让好多人觉着九运会还没开幕,比赛都快完了。场馆分散在15个赛区,给参赛人员、新闻工作者带来诸多不便,而这与全运会“肥胖病”是分不开的。
郭剑:我觉得全运会的“肥胖”还表现在参赛人数上,不少项目是参赛选手比观众还多,看着看着也就烦了。人家奥运会项目也不少,可看着都很精彩,全运会就应该集中精英来参赛,不必为了比赛而比赛。既然都有预赛,那些低水平的较量就应该在预赛中全部解决,保证到决赛阶段的队伍都是各项目的顶尖人物,要少而精,这样的比赛才能吸引人,接待起来也不会太累。
负面四:贫富差异
曹竞:广东人拿了69.5枚金牌,遥遥领先于其他队,这个金牌数也创下历届全运会的新高。金牌多得连广东人都有些不好意思,直说,这有意思吗?广东的几家报纸一开始猛夸自己的金牌选手,后来也宣传起其他队的冠军。采访全运会的记者中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据说并非虚构:八运会时,广东人不满上海人“惟金牌论”的很多做法,赛会结束时广东人忿忿地说,广东见。果然,本届全运会上广东人坐上金牌榜的头把交椅。记者们笑谈,不知江苏人是不是也对广东人说了句“江苏见”。
刘静:这也没办法,全运会是各省考核当地体育局局长政绩的一个最主要的指标。据说每届全运会后,都有一些省份的体育局局长因成绩不理想而丢了乌纱。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体育局局长也不得不死盯着全运会的金牌。其实,体育是个大概念,体育不仅是竞技体育,还有群众体育等,仅用全运会的成绩作为考核政绩的标准有些偏颇。有的省为了追求短期效益,不惜重金购买选手,甚至为了夺金不择手段。这样得来的金牌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郭剑:许多省全运会的排名一直挺靠前的,可是到现在也就出过一两个奥运会冠军。全运会是为奥运战略服务的,这样的省显然摆错了两者的位置。湖南省虽然最后大排名只是第7名,但是悉尼奥运会上湖南人贡献了7枚金牌;湖南人是典型的全运会穷人,奥运会大户。在体育界我们希望有更多像湖南这样的省。全运会上有的西部边远省份,虽然一金未拿,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他们的进步,在开发大西北的热潮中,体育界也应当向西部适度倾斜,用各种政策来刺激西部省份体育的发展。
解决办法一:给地方“松绑”
曹竞:全运压力比奥运压力还大,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中国特色。有些地方体育局的领导因连年成绩不佳被调整下去,这对所有地方体育局领导都是种刺激,全运战略像是个无形的秤砣,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为了走捷径,采取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法便成为大家心知肚明的共识,这很危险,也很可怕。而给地方“松绑”,无疑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有些地方领导开玩笑说,看到奖牌榜就肝儿颤。与其这样,不如取消奖牌榜,只设积分榜。像有的地方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选手,可能会有多位跻身前8,却不见得能沾着金牌。如果只计分,这些踏踏实实培养后备力量的地方就能显出业绩。而且计分上还可以有所倾斜,如果在某个单项或者某个大项上进入前8的人数特别多,说明该地区形成了人才群,而不是靠买一两位选手来拿金牌的,这样的地方可以在计分上给予特别奖励,甚至双倍计分,这对那些在某项目上有传统优势的地方会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像新疆的马术、甘肃的自行车、山西的摔跤等有特别突出项目的地方,不会因为丢块金牌而减弱在这方面的投入。反倒是那些只图在奖牌榜上辉煌的地方,要好好想想办法了。
刘静:不光计分上要想办法,对那些为奥运会等国际比赛中输送人才的地方同样要有所倾斜。湖南在悉尼奥运会上为中国代表团输送了7位奥运冠军,但他们因为在田径、游泳这些金牌大项上不行,在九运会奖牌榜上仅名列第7,名次比八运会还有所下降。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体育工作做得不好。我认为,采取措施激励地方多为国家队输送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国家体育总局不妨考虑加大奥运金牌及国际大赛金牌在全运会上的计分力度。如果有足够的吸引力,自然会有地方在这方面拼命下功夫。就拿湖南来说,田径、游泳再努力可能也上不去,干脆就在强项羽毛球、跳水、体操上狠下功夫,多培养出几位世界冠军,这样,在全运积分榜上同样风光,岂不是一举两得。给地方“松绑”就是应该把全运与奥运相悖的那些因素去掉,然后朝着与奥运吻合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体现出全运为奥运服务的宗旨。
郭剑:其实,有体育比赛就会有压力,只不过现在地方上的压力已经大到惊人的地步。能不能缓解压力不好说,但如何阻止全运会不向歧途发展还是有办法的。各省市不是纷纷启用退役老将吗,那我就来个鼓励政策,让你心甘情愿地多用年轻选手。譬如说,组成个研究团什么的,对全运会上的选手进行跟踪,如果全运会上冒出的新人在接下来4年里为国家队做出贡献,并在国际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的话,将对输送单位给予“新人培养奖”,根据成绩折合成一定分数加到下届全运会里,相信这对地方立足挖潜会有一定的鞭策作用。另外,针对交流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短视行为,那就在政策上采取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如果交流时间很短只是为打全运会的,在计分上不一定一人一半,输送人才方可以占的比重多一些。而那些交流较早的,接手方同样付出很多努力的,则可一人一半。
解决办法二:大规模“减肥”
曹竞:与奥运会28个大项299个小项相比,有着30个大项300多个小项的全运会更显庞大。新一届国际奥委会主席上台后的第一把火就是给奥运会减肥,把原先的300个小项减至299个,虽说只是一小步,但是对于奥运会举办城市来说是一大步。如今,全运会也有点臃肿,场馆越建越多,规模越办越大,开幕式也越办越隆重,可谓劳民伤财。其实,简朴、热烈、圆满才是办运动会的正确思路。有人撰文说,十运会将在江苏举办,希望富庶的江苏建一个少于八万人的体育场馆。言下之意:只要够用就行。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砍掉一些项目,将全运会真正办成最高水平同时也是奥运会前的热身赛。
刘静:无论从欣赏角度还是水平来说,全运会的比赛都不应当是鸡肋,全运会的足篮排三大球的比赛上座率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水平不够高。以足球为例,除了最后一天有人捧场,前几轮比赛根本就是无人喝彩。因为有年龄上的限制,所以全运会的球员一般都是无名小卒,各队只有几名超龄球员还有点号召力。因此,观众们不买账也在情理之中。有了职业化的成功背景,联赛成了出新人出苗子的地方,俱乐部联赛也成为衡量各球队水平高低的标准。如今全运会足球比赛的地位有点尴尬,要不是为了那算成两块的金牌,没有人想好好踢。接下来的联赛才是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的正经事;俱乐部的生存大计,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篮球也不例外,包括上届亚军辽宁男篮在内的多家俱乐部都已经不在乎全运会的成绩。他们都表示:“打到哪里算哪里,CBA才是玩儿命的地方。”全运会篮球比赛中,有时队员显得懒散,教练也不求全责备。用一家俱乐部老总的话说:“我们在这里打比赛总感觉不踏实,因为还有后面的CBA等着呢。”这样的比赛本身就失去了意义,有联赛撑着,全运会减肥不妨把他们先减了。
郭剑:以我的观点,全运会里一个非奥项目都不要。全运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奥运会选拔人才、发现新人,全运会之所以有难处还得办的理由也是为了奥运会,既然是这样,就没有理由让非奥项目加塞儿。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全国体育大会,那才是非奥项目生存发展的地方。另外,奥运会项目里的非奥项目也可以减去,基于各省对于全运会的重视程度,摘掉非奥项目可以使各省全身心地扑到奥运会项目的发展上去;同时,也可以把各省在非奥运项目上夺得的金牌挤掉。或许经过这样的减肥,将来的全运会金牌大省,也必定是出奥运会冠军的地方。
全运会应当是一个底座,它得托着女垒、女足、射击、田径、游泳等奥运会项目,这些项目的市场环境不好,离开了政府的扶持就可能无法存活,这些项目确实得有全运会罩着,以如今全运会的地位,应当有足够的能力保护、促进这些项目的发展。
“外行”只是说说而已,全运会的改革还得国家体育总局来干。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在谈及本届全运会时,说到了暴露出的6大问题,同时表示会对全运会实施一些改革。4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算短,希望在江苏的十运会上,我们会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而且是可喜的变化。(本报广州11月25日电)
快来下载九运会精彩手机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