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10月11日电(记者马邦杰 蔡拥军)
“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中国足球队历经44年艰苦磨难终获世界杯出线权时,回味这句话显得更有意义。
从第一次冲击世界杯、发起职业联赛直到今天,中国足球的成长一直在借鉴国外先进 经验。其中,引进外籍教练被证明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手段。
第一位在中国引起轰动的外籍教练当属施拉普纳。他1992年登陆中国,立刻引起“造神运动”,这位据说是“焊接匠”出身的德国人被奉若神明。而当时幼稚的中国足球还没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去分析这位“足球专家” 的水平。但翌年中国队兵败伊尔比德,无情地打碎了施拉普纳神话。这时,中国足球从“盲信”外国教练的误区中骤然觉醒;但因缺乏必要的理性,苏醒后迅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施拉普纳黯然回国,中国队帅位对外开放的门也悄悄关上了。“不能盲信外国人,中国足球能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这种声音的呼吁下,戚务生走到了前台。他率领的中国队兵强马壮,但一些行为却让人很难理解。第一场在大连金州对伊朗队,似乎就在暗示整个冲击历程的全景—— 在领先的大好形势下最后功亏一篑。戚务生没能教会队员如何打“顺风球”,中国队梦圆世界杯的希望又破灭了。
“金州欲哭无泪”让中国足球人深深感到失败的痛楚和苦涩。经历了“盲信”和“矫枉过正”的挫折之后,经济实力雄厚的中国足球再次向外国教练伸出“橄榄枝”。这时一些国外大牌教练开始登陆中国足坛,前巴西队和南斯拉夫队的主教练拉扎罗尼和桑特拉奇是其中最响亮的名字。中国队也迎来了第二位外籍教练。
“英雄莫问出处,且看霍顿功夫。”英国人霍顿上任伊始,中国足球就出现了这种论调。作为国际足联的高级讲师,霍顿带来大量的理论,可以说解决了中国足球的理论问题。很多中国队队员表示,经霍顿的“醍醐灌顶”,他们变得“耳聪目明”,知道如何踢球了。出于感激,他们在霍顿面临“下课”危机时都坚决站在他一边。但倔强的霍顿还是“下课”了。中国足球无法接受国奥队冲击悉尼奥运会的失败和霍顿那种坐而论道的行为。中国足球需要实干家。
和霍顿一样失败的还有拉扎罗尼等其他外籍教练。他们都遇到了同样的困惑:如何适应中国的特殊国情。中西方足球文化的冲突,落后和先进的足球文化间的冲突,是让这些教练产生困惑的主要原因。适应走训制的拉扎罗尼们无法当好一个集“保姆、管家、教练”等各种角色于一身的“全能教练”。中国那些职业素养有严重欠缺的球员也经常让他们束手无策。这样,等待他们的也只有“下课” 。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最浓郁的山东,外籍教练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聪明的鲁能人用他们管理企业的国际先进经验,为桑特拉奇创造了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有利环境。而桑特拉奇用联赛和足协杯赛冠军作回报。
桑特拉奇的成功坚定了中国队再请一位外国教练的决心。桑特拉奇的老乡米卢蒂诺维奇在2000年初那个寒冷的冬季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
以“只想多做,不想多说”为工作信条的米卢,正是中国足球需要的实干家。虽然人们对这位南斯拉夫老头的一些做法产生过疑虑,但最后还是表现出了足够的耐心。耐心结出了硕果——米卢带中国队踏进世界杯决赛圈。
米卢是外籍教练在中国足坛种种努力的“集大成者”。中国队内几乎所有球员都有和外籍教练打交道的经历,知道如何与米卢交往。施拉普纳的教训让中国人能对成绩辉煌的米卢给予足够的信任。霍顿为米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桑特拉奇为米卢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这都是他成功的前提。他所需要做的,主要是利用他丰富的国际大赛经验来治疗中国队的心理痼疾,利用出色的应变能力指挥中国球员在比赛中应付各种局面。
米卢给中国足球带来了什么?除了第一张世界杯入场券,还给中国足球带来了成熟,技、战术特别是心理上的成熟。而后者显然更重要,将让中国足球受益无穷。
回顾历史,不难看出,随着中国足球与国际足球的接近,球员职业素养的提高,中国“特殊国情”问题的淡化,我们在使用外籍教练上也越来越成功。而外籍教练也因此成就他们在中国足坛的辉煌。
中国队出线了,中国足球进一步和国际潮流接轨,操作和运转也日趋规范。这都为更多的外籍教练到中国来“ 传道、授业、解惑”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外籍教练登陆中国足坛可能将再次成为潮流。
“师夷长技以制夷”。现代足球运动的鼻祖英格兰在发现落伍之后,放下架子,请来瑞典人埃里克森,英格兰队在他带领下重返世界杯决赛。而我们落后的中国足球更应该欢迎高水平外籍教练的到来。(完)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