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网站大运会专题的主页上,正进行着一个网上调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影响力正在逐届减弱,面对滚滚而来的商业化浪潮,您认为大运会进入市场是——”。选择题的答案有三个:1.振兴大运会的惟一选择;2.将使大运会步入歧途;3.说不清。
这个调查面向的是大众,但不可否认,它同时也是对大运会自身的一个追问,这个问题,触动了大运会的灵魂深处。
当奥运会从可口可乐等大公司手中一次次接过令人眩目的金元,终于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倾倒众生的“大美人”时,人们好像已渐渐忘却了当年对她“走向堕落”的那种诘问。是商业化给了奥运会今天的荣光,百年前的那束橄榄枝虽然美丽,可终究要枯萎在现实的风雨之中。
面对这种诱惑,大运会能坚守体育最后“纯洁”吗?
世界大体联主席基里安有个梦想:有一天,让大运会在世界范围内享有与奥运会同等或者更多的声誉。为了这个梦想,基里安策划了大体联一系列的改革。同时,他强调要加强对大运会的市场开发,目的是使大运会像奥运会一样具有市场价值。如本届大运会,大体联就特意雇了一家英国公司来进行诸如电视转播权出售、寻找赞助商等市场开发方面的工作。“大运会是能赢利的。”基里安雄心勃勃地说。
然而,就在两天前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的学生记者向基里安提出了质疑:“赢利了的大运会,是否也将如奥运会一样,在利益的驱动下会出现一些违背体育道德的勾当?这样的大运会还能代表大学生的青春形象吗?”
虽然基里安当场否认了这种可能性,但言语中,却分明闪烁着迟疑与不决。的确,谁敢保证,“友谊、博爱、公平、正直”的大运会宗旨,真能在欲望的阴影下,依然熠熠生辉呢?
曾几何时,奥运会接纳网球职业选手参赛还被看成是一种“恩准”,但到了今天,奥运会足球比赛过于“业余”却成了国际奥委会大感头疼的一件事。“职业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了高水平的代名词。一项运动会有多少职业选手参赛,是衡量这项赛事等级高低的主要标准。同样,希望吸引更多注意力的大运会也向职业选手打开了大门——只要你披上一件“大学生”的外衣即可。
本届大运会虽然没出现职业选手中的“超级明星”,但也不乏参加过职业化赛事的运动员。例如很多网球选手就有职业排名。很难想像,大运会“成功”商业化的那一天,会有多少职业选手涌入大运赛场,而给真正大学生留下的空间,又剩几何?
是顺应潮流,把大运会建设成另外一个“奥运会”,还是浊世独清,殉情于体育的纯洁与高贵?很难说清楚我们将得到什么样的答案,或者,更有另外一片无缺无憾的生存空间为大运会保留着,而我们暂时还未能看清。本报记者方时列 本报北京今晨电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