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辽青,对于辽宁足球俱乐部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希望工程”,更为重要的是,这雄辩地证明了辽足已经走出了往日只依靠一个年龄段或者两个年龄段的球员“打天下”的误区,从经营和发展理念上与现代足球俱乐部正在紧密地接轨!
但是,像辽足这样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轨迹,继而痛下决心与旧思维彻底决裂的俱乐部,目前在我们的各级联赛中还是不多见的。而正确的模式无法成为规模,已经明确地反映 出我们各级联赛中的主体——俱乐部,在俱乐部企业化方面还处在落后的原始阶段。
按照中国足协进行足球改革的初衷,俱乐部企业化的真正含义是俱乐部由事业型的消费单位,转变为企业型的能够创造效益的经济实体。但是,目前国内的俱乐部只是从过去由国家拨款改为企业赞助,而投资的企业只是将俱乐部作为一个造势或者作秀的载体,并没有真正地行使对俱乐部的经营管理权,使之成为一个能够“赚取利润”的机构。而这种落后的思维所带来的必然产物只有一个:俱乐部无论在经营上还是在球员的培养上缺乏长远的计划,过度地追求短期内的知名度。
究其根源,主要是国内赞助企业在取得对俱乐部的经营管理权后并不真正关心俱乐部的长远发展和球员的培养,由赞助企业派出的俱乐部经理,少有精通足球和足球产业化经营理论的能人。同时,国内俱乐部没有像国外俱乐部那样,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无论投资商如何变更,俱乐部的名称是不改变的,我们的俱乐部的名称总是随着赞助商的变更而变更,俱乐部的发展重点也是随着赞助商兴趣的转移而转移。这样,国内的俱乐部无法形成一种发展的惯性。官员、俱乐部、企业到球员根本无法对自己未来的前景产生信心,所以,在我们的联赛中,只能够看到教练如走马灯般频繁被炒,球员在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职业道德江河日下,几千万投入却无法换来相应的产出。
通过中国队长时间的选将之后所公布的名单,我们从熟悉的老面孔中看到的是中国足球的人才短缺。但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足球要想缩小与世界足球强国的差距,必须经过一代又一代人才的脱胎换骨,这是一个长期、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可惜的是,中国足协在足球改革达到巅峰的1996年,并没有能够冷静地发现这个问题。
惋惜之余,惟一能够让我们欣慰的是中国足协现在正在“亡羊补牢”,阎世铎提出的中超计划已经让各个俱乐部开始反思自己的发展历史,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辽足俱乐部收购辽青正是这种“新空气”的鲜明体现。李海
本新闻为辽沈晚报独家提供给新浪网,其他网站如需转载、改编,需与新浪网直接联系。
订中国队征战世界杯十强赛短信 赢精美礼品!
订体育重大赛事短信 体坛动态突发消息尽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