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球夸队员,输球骂教练”。这是议论体育比赛的规则,也可以说是确切的描绘总结。尤其是球迷和记者们更是如此。其实议论体育比赛最多也就是这两个群体,其中球迷是消费者,只要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怎么说都是可以理解的。记者的定位比较复杂一点,既是从业人员,又是消费者。不太好说,骂的最凶的是他们,夸的最肉麻的也是他们。所谓“捧杀”和“棒杀”是也。记者们在众读者中的口碑不一,因为他们的很多说法有幕后交易,或者众多版本,实在不好评价。但我们的足协官员们经常是半威胁和半讨好地提醒记者们:“我们是在同一条船上的”。其实同时也是在提醒球迷:我们很多记者们的操守是令人怀疑的。
引发谁当国家队主教练的争论完全是媒体的阴谋和炒作,也许还有可能是足协参与了的阴谋。虽然我知道后一种推测完全是缺乏依据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足协的这些人没有这么高的智商来策划这种阴谋,但为了让我的这种推测更具吸引力,请大家认可我这个假设。这是目前媒体的惯用伎俩,我只不过借用而已。是否有效还要拜托媒体给予证明。
其实,几乎每个人心里都很明白,中国足协不会因为几场热身赛的失败,就让米卢下课。米卢是他们目前最大的赌注之一,怎么会未上赌场,就先撤注。我们历来认为阵前换将乃兵家大忌(这一直是我们足协不敢承担责任、优柔寡断的绝好借口。目前换将是公认的兵家大忌,足协绝顶聪明,岂会犯此错误。君不见当年十强赛,我们戚务生想知难而退,足协都不干么。不过,我的印象中好象这一论点没有数据支撑),更何况米卢头上神奇教练的光环是足协推卸责任最好的理由:连神奇教练都无法使其获胜的球队,我们足协除了请来了神奇教练指望他给我们带来奇迹之外,实在是无能为力。但为什么目前关于国家队教练的争论如此热烈,除了媒体,或是足协的阴谋,没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释。
我之所以有这种推测完全是拜互联网之赐。有了互联网,普通球迷可以纵观整个足坛的各种消息,你还可以随时查阅以前的资料,因此,有时候你可以自己作出一些判断。炒主教练的新闻是媒体热销的不法二门,尤其是当比赛失败时。有心人可以去查证,失败之后有关主教练的报道和争论是最有读者的。中国足坛目前处于停战期,只有国家队还有些比赛,又有世界杯外围赛当前,众媒体自然要进行热点跟踪。国足们乏善可陈,好在米卢及时地连输数场,众媒体蜂拥争先,倒“米”保“米”,各成派系,深挖国家队内部矛盾,一时间好不热闹,当然这中间还有球迷积极的参与。笔者想指责足协选人不当的帖子,为了吸引读者特地用了“霍顿比米卢更适合中国足球”的题目。果然还挺有效,得到斑竹的垂青,以“米卢的失败让人怀念霍顿”发扬广大。这是一个行业的规则。关于主教练的争论媒体还是要引导大家进行下去的。否则有关足球的消息是非常令人乏味的。我可以想象,中国队热身之后,参加外围赛,击败鱼腩队伍后进入十强赛,然后只差一步未能前往东京或者汉城。我们的又一轮回开始了。如果加入炒作主教练的因素,足坛会变的有声有色。在热身赛时就可以有入选队员的争论,在比赛时当然更多的是讨论排兵布阵,赛后自然是“赢球夸队员,输球骂教练”,哪个与主教练无关?话说到这里,我还想插一句,我的确认为霍顿当中国队教练比米卢更适合,霍顿的队最起码看上去是一支队在比赛,而米卢的队目前看上去是十一个个体在踢球,其中守门员的表现最为出色。作为球迷,我无法免俗,不由自主加入战团。
看来,球迷是无法摆脱媒体给你划的圈套。可是你千万别当真,千万别动真气。就象你要是相信了媒体在比赛胜利时对队员的吹捧,你应该是这个世界上不多的傻瓜之一了。
说到底,足球毕竟是娱乐产业,愿我们大家都记住它的本来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