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大阪5月3日(记者王俊璞、张焕利) 第一次使用40毫米大球的第四十六届世乒赛已接近尾声。参赛运动员、教练员等平静地接受了这项革命性的改革,昔日曾抱怨使用大球的人也没有再次提出异议。
这届比赛已经表明,球速变慢,旋转减弱,对一些运动员的技术有些影响;但回合增加了,比赛比以往激烈,也更精彩了。可以说,“大球革命”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大球对运动员倒底带来哪些影响?
中国代表团顾问张燮林认为,球速变慢,力量型的运动员占一些便宜,技巧型的运动员吃一些亏。用小球时中台对峙时速度太快,打到中路对方往往来不及侧身,用大球就来得及侧身发力。而用小球时善打借力球的,如孔令辉的反手球、刘国梁的推挡,改大球后都不易借力,要打回高质量的球需主动加力。球的旋转减弱,对发球好、变化多的运动员不利,如刘国梁和瓦尔德内尔。
国际乒联科研委员会委员张晓篷认为,改用大球,旋转减弱比速度减慢的影响更大一些;对弧圈球来说,打“前冲”影响小,打“高吊”和直拍正胶“小弧圈”影响大,因此对身高马大的运动员稍有利一点。
如此看来,“大球革命”给身体更强健的运动员特别是欧洲运动员带来新的希望。这次大赛,代表乒乓球整体最高水平的男团比赛,进入八强的欧洲队已经从上届的4支变为这次的6支,这也许由多种因素造成,但用大球应是原因之一。在不少欧洲球员与亚洲球员的对阵中,回合比过去多,比分也接近。这预示着,未来欧亚对抗的天平上,大球会给欧洲一方的法码加重一点。
但是,使用大球并没有改变乒乓球运动的规律。参加这次大赛的运动员基本适应了大球,不适应者仅是个别的。从比赛看,不论队伍,也不论运动员,强的依然强,弱的依然弱。个别队伍的过早失利,如上届冠军瑞典男队负于比利时队,上届亚军中国台北女队负于朝鲜队;个别强手被淘汰,如奥运会女单亚军李菊负于朝鲜选手金云美,世界排名第六的杨影输给奥地利的刘佳,主要原因并非因为使用了大球。
“大球革命”虽未给这届世乒赛带来惊人的变化,可是改革已初见成效: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提高了,为这项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开拓市场增加了“本钱”。它的更大作用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才会显现:未来的国际乒坛,中国选手将面临更强有力的挑战。在短时期内,这种挑战的力度也许不会有明显的增强,但数年之后就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这对国际乒坛无疑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