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的“官方认证”能推动滑板运动走得更远吗?

奥运的“官方认证”能推动滑板运动走得更远吗?
2019年08月15日 10:56 新华网
资料图。 资料图。

  如果要列举最酷的街头运动,滑板一定名列前茅。

  无论是荧屏上还是现实中,我们总能看到那些肆意“驰骋”的滑板爱好者,他们或跳跃或旋转,时不时还来一个惊险的高难度动作,令围观的众人不由得发出赞叹。

  作为一项极限运动,滑板的受众有限,很多人都会因其高难度和高风险而难以坚持,如今,随着滑板拟定入奥这一决定的颁布,滑板将不再只是小众的专属,而是成为奥运会竞技场上的一大看点,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讨论:滑板入奥会给滑板这一小众项目带来什么影响?象征着自由的滑板精神与重视规则的奥运会将产生哪些“化学反应”?

  一直以来,滑板都是一项小众的运动。

  它起源于美国加州的冲浪爱好者们,由于冲浪受地理与气候条件所限,“浪友”们决定在陆地上模拟这项运动,以便在没有浪时也能够练习脚感。当时的滑板动作几乎与冲浪相似,多为平面动作。

  70年代堪称滑板运动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滑板的轮子多为铁轮或是黏土烧制,笨重且难以转向,毫无弹性。而美国冲浪手弗兰克•纳斯沃西(Frank Nasworthy)创造性地尝试用橡胶来制作滑板轮子,这使得滑板的避震性大大加强;随后,又有人在橡胶轮的基础上发明了密封的培林,进一步保证了稳定性。

  随着滑板的形状越来越丰富,滑板的技巧也越来越复杂和危险。因滑板导致的运动伤害事件频发使得美国政府开始抵制这一运动,滑板由此被抹上了叛逆的色彩,并且走上街头,将街头障碍物视为磨炼自己技巧的“道具”。

  从9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滑手数量已十分庞大,各种技术和风格都十分突出的大师级别滑手也陆续出现,滑板运动开始一步步的风靡全球。

  我国的滑板运动起步较晚,据业内人士估计,九十年代中后期,全国的滑手可能也就一百个左右。多数滑手在当时都只能通过海外和一些国内的代理买滑板,成本不菲。此外,由于没有互联网,滑手们只能托人从美国带滑板录像带回来自学动作,教学资源也少。

  我国滑板运动逐渐开始发展与滑板国产化的因素分不开。早期,国外昂贵的滑板价格令许多人望而却步,而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国产滑板的物美价廉让更多人玩上了滑板。

  成都某滑板俱乐部负责人大禹表示,现在学滑板的成本并不高,两三百就能买个不错的国产板。此外,网络的发展让滑板爱好者们足不出户就能向国内外高手们学习技巧,看视频自学成为了当前学习滑板的主要方式。成本和门槛的降低正在让滑板热悄然展开。

  是奥运改变滑板,还是滑板会改变奥运?

  国际奥委会在第134次全会上表示,原则性同意2024年巴黎奥运会增设滑板、冲浪、攀岩、霹雳舞等四个项目。显然,国际奥委会想要通过加入年轻时尚的运动项目来吸引90后、00后群体的青睐。

  滑板入奥的消息传出后,引发了各界滑板爱好者的广泛讨论,即使现在已经基本尘埃落定,但圈内人士对入奥的看法仍然褒贬不一。

  支持者们认为,滑板入奥意味着来自官方层面的认可和支持,将有利于滑板这项运动的规模化发展。要知道,国内目前滑板的设施和专业人才都很缺乏。究其原因,还是滑板的群众基础薄弱,难以像足球、篮球、乒乓球那样受大众欢迎,关注的人少,自然得到的经济支持就少。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职业滑手的收入来源主要分为商演、广告、赛事奖金等几部分,但这些收入都并不高,赛事奖金大多在千元、万元级别,与品牌签约的滑手相对来说会好一些,但毕竟是少数。

  而入奥,意味着滑板将会借着奥运这股东风吹向国内,民间滑手们将有机会获得优质的资源,固定工资、医疗保险、教练资源以及出国集训锻炼的机会,相关赛事也会增多,滑板这一小众运动将会从幕后逐渐走向台前。

  日本著名滑手西村碧莉此前曾在采访中表示,能够在这个年纪赶上滑板进入奥运会,是每位滑者的幸运。在一片期待中,也有担忧的声音。

  一些滑板爱好者认为,滑板一直以来就追求自由和独立,创造力和个人风格是滑板的“灵魂”,而奥运会更多的强调规则和纪律,滑板精神与奥运竞技之间存在相对的情况。一面是优质的福利保障,一面是严格的管理制度,这让很多滑手都陷入了两难的抉择。

  国内著名职业滑板选手孙坤坤就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专业的运动员违背了滑板本身的自由,他不喜欢为了夺金牌而被每天指定练什么。

  孙坤坤的想法其实就是国内部分滑手的心声。一旦受制于规则、分数,滑板的魅力或许就会大打折扣,也难以吸引那些向往自由的专业滑手。

  已有十多年滑板经验的大禹对此表示,入奥对滑板的发展其实是有利的。长久以来,滑板都被贴上了“叛逆”、“不务正业”的标签,而这次入奥意味着官方层面对滑板的认可,这将有利于滑板扭转大众的“刻板印象”,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这项运动。

  “其实在入奥之前,我们就在致力于推广和宣传滑板文化,而有了入奥政策后,我们在推广滑板时将会更有底气。”大禹对记者表示。究竟是奥运改变滑板,还是滑板会改变奥运,只能让时间告诉我们答案。

  滑板大众化之路困难重重:场地、赛事和人才

  滑板难以大众化是有原因的。

  从客观条件来说,虽然我国的滑板产业从器材设备、鞋履服饰到赛事、培训等已经具备一条较为清晰的产业链,但仍然处于初级状态。新华网体育查阅到,目前国内一线体育用品公司涉足滑板产业的只有安踏体育,还是因为其刚完成收购的亚玛芬体育拥有相关品牌。

  在场地方面,目前国内滑板运动场地资源稀缺,而现有一些大型场地设计则不适于初级爱好者使用,例如造价4000万的SMP公园,其内部的碗型区域深达3米,新手无法在此练习。

  在赛事方面,国内品牌赛事较少,现有赛事的关注度也不够。由于对滑板运动缺少普及,大众对滑板的欣赏大多停留在“看热闹”的阶段,难以形成长期的、可持续的经济支持,令赛事运营陷入困境。

  人才基础薄弱、专业机构不足也是一大问题。据大禹介绍,仅以成都为例,称得上专业的滑板机构寥寥,一方面,滑板运动行业的管理人才缺位,很多滑板行业的老板自己并不懂滑板运动;另一方面,滑板运动因其危险性高、普及性低的特点,专业教练人才稀缺。生活在西北三线城市的滑板爱好者薇子(化名)于去年开始接触滑板,由于所处的城市专业培训机构太少,她选择了自己在网站上找视频教学来练,没有专业教练的指导,薇子经常会受伤。

  “一个招有时候要死磕半个月才练出来,经常会摔,而且摔得很严重。”薇子认为这跟城市的发达程度也有关系,越是小城市对滑板运动的包容性就越低,滑板机构也难以维持。而从内部发展来说,滑板运动自身其实也带有一些并不适合大众化的因素。

  “滑板圈内部其实也有‘鄙视链’,双翘作为滑板最开始的模型,招式多、难度高,容易出‘大神’,而长板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出现‘板混儿’,所以是被鄙视的一环。”

  薇子口中的“板混儿”就是指没有耐心和毅力的新手,他们往往并不刻苦训练,只是将滑板作为自己发朋友圈时的道具。

  资深滑手对“板混儿”的鄙视已成圈内常态,但当一项小众运动被推向台前,极有可能会引发一轮跟风学习的热潮,这是小众走向大众难以避免的一环。滑板若想大众化,专业滑手与业余滑手之间能否和睦共存非常重要。

  而从政府层面来说,加大对滑板运动的支持和投入也是必要之举。场地有了,装备好了,赛事多了,滑板的吸引力也将日益增加。

  谈及对滑板未来发展的看法,大禹表示,希望国家能够重视青训。国外顶尖职业滑手通常从5-10岁开始接触滑板,每天可以玩10小时以上;而国内普通职业滑手大部分都是13岁以后开始接触,更多的业余滑手是大学以后才开始学滑板。

  “年龄越小,接受程度就越高,越容易练出成绩。”刚刚升级做爸爸的大禹表示,自己已经决定亲自培养儿子对滑板的兴趣,让他抓住练习滑板的黄金时期,将来争取为国争光。

  “现在来学滑板的小孩子越来越多了,我相信入奥后滑板的发展会更好。”大禹充满信心。

奥运会滑板发展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