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类电子产品热卖 适应之后成为束缚

http://sports.sina.com.cn  2014年04月09日11:47  羊城晚报收藏本文  

  如今,穿戴类电子产品可谓“一把火烧了起来”。就连很多不知名的山寨品牌都相继推出了类似产品。如今很多体育锻炼者开始“跟风”佩戴上各类穿戴类电子产品,像运动手表、手环等等,一边跑步一边监测自己的心率,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

  不过,来自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三分之一的人在购买之后六个月内就不再使用,而是将它们扔到一边。市场分析机构 Technalysis Research的分析师鲍勃·奥唐奈尔(Bob O'Donnell)甚至公开表示,可穿戴类电子产品有点过度炒作,销量和出货量预期都“不切实际地虚高”。

  而根据记者在本地的小范围采访发现,可穿戴类产品的时尚效果的确大于实际效果,甚至专业运动员目前还基本上没有采用可穿戴类电子产品。使用不佳的话,可穿戴类电子产品真有可能沦为“鸡肋”。

  运动监测:

  只在初期有点用

  深圳的敖先生就是一位长跑爱好者,平时经常进行自主训练,参加过很多城市的马拉松赛,并且水平已经不低,一趟42公里195米长的马拉松跑下来,最好时可以在3小时15分到20分钟左右完成,这已经是业余选手当中颇具实力的。

  敖先生自己就佩戴了一款智能手表。他介绍说,此款智能手表的确能够监测到运动时的各种生理指标,比如根据跑步者的步伐计算出奔跑的速度快慢,提醒跑步者调整跑速。跑步者可以预先设定一个参考值,比如1公里跑6分钟,智能手表会计算出相应的跑速,跑步者的速度快于或慢于这个速度,智能手表均会发出提醒信号,提示跑步者按照规定的速度跑。

  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监测心率。普遍人锻炼时的心率达到120-150的中等强度,是一个普通认可为合适的指标。智能手表就会计算出运动时的相应心率,如果心率过快或过慢,也会提醒跑步者注意。

  “鸡肋”之处——适应之后成为束缚

  比起自己蒙着头瞎跑,智能手表或手环的这种监测功能还是相当管用的。敖先生就表示,开始的时候,他就是戴着这块表慢慢跑起来的。他一直认为,对于初学者,或者水平比较低的爱好者,智能手表的作用非常大,“可以让跑步者找到一种速度的感觉,比如1公里跑6分钟是什么样的速度感觉,而跑7分钟又是什么感觉,对于初学者可以随时监控”。

  不过,随着他的水平越来越高,敖先生表示,他已经开始不用了。比如跑的过程,他能跑到多少时间已经自己有所感觉,“可以说,开始还有点用,后来对我来说,就几乎可以不用了。因为我觉得老是戴着跑,太麻烦了。”

  专业运动员:根本用不到

  对于专业的运动员,以速度制胜的项目如长跑、游泳等,速度感觉是相当重要的。而他们日常的训练,除了提高能力、向极限冲击之外,能够找到速度的感觉也有助于控制、分配自己的体力,或者寻找比赛中的速度感。

  前亚运会游泳冠军、现广东游泳队教练刘禹向记者表示,他听说也注意到很多类似的运动手表、手环之类的新型可穿戴类电子产品,但目前这些产品根本没有应用到专业的训练当中。“我们在训练中主要是根据每一组计划掐表算时间,然后再监测心率以及其它指标,根本没有合适的可穿戴类产品”。

  刘教练表示,现在很多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什么的不能防水,像游泳这样的项目如果不能解决防水问题,没法派上用场。所以,他认为“对于普通人健身,还稍微有点用”。

  而对于没有“防水”需求的田径跑步类运动,对于佩戴物件要求比较高,不能成为竞技运动中的累赘。

  “鸡肋”之处——缺乏专业性

  可穿戴类产品看似很吸引人,但从功能来说,只能是比较简单地测速、测心率等等,符合一般人简单使用。缺乏比较严格的专业性也是其“鸡肋”之一。目前,公开报道的较为专业的可穿戴类电子产品可谓凤毛麟角。

  去年,一款GPSport运动数据内衣倒是非常亮眼。巴黎圣日耳曼足球队的瑞典球星伊布拉希莫维奇,在球衣里面穿上了一件类似于女士胸罩的黑色内衣,着实令人咋舌。据说不光巴黎圣日耳曼队,就连足球豪门西班牙皇家马德里队、英超切尔西队等都采用了此类产品。

  原来这是一款专业运动设备公司GPSport推出的运动数据内衣,记录芯片嵌入到球衣当中,可以实时监控球员们在场上的身体和运动状况,可以帮助球队教练和队医了解每名队员的状况。如果一名球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状态出现下滑,教练可以在iPad平板或者电脑上通过数据分析掌控局面,从而选择状态更好的球员上场。

  但类似的专业性产品并不多见,而且肯定会非常昂贵,超出了普通人的接受范围。并且,这样的装备还需要有专业的幕后团队作为支持。刘禹教练就表示:“我们想这样做的,也没人帮我们做这样的数据分析啊。”

  互动太少:平台建设需要加强

  可穿戴类产品屡遭质疑的一个地方,就是革命性功能太少,很多智能手表、手环的作用还只是作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辅助性工具,通过蓝牙、无线网络等方式对接,功能看起来还真是比较少。

  在手机App客户端做文章,是目前运动类可穿戴产品的又一大趋势。长跑爱好者敖先生就透露,他们很多“跑友”们都喜欢下载一款国外流行的App客户端软件,其作用就是增加了社交互动的功能。

  跑步爱好者们不仅可以利用App进行数据统计,比如统计自己的长跑距离、跑步时的速度、心率等资料,还可以通过“分享”的功能,把自己的数据与其它圈子里好友们的数据进行对比,看谁更厉害——这就好比去年火爆一时的微信“打飞机”一样,不光可以自己“打飞机”,还可以在朋友圈中形成排行榜,刺激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鸡肋”之处——缺乏互动不太刺激

  当前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流行趋势之一就是火爆的社交功能,无论是微博和微信等网聚了很多的人气。总体而言,运动类可穿戴电子产品的整体功能还比较单一,能够提供类似于上述App的社交互动功能还比较少,并且现在各种可穿戴类电子产品非常多,兼容性需要逐步统一。如果能够突破社交互动的瓶颈,提升人气度,并且在功能上更加完善,相信也能在“跑友”当中树立起新的号召力,从而推动产品的热卖。

  关注新浪户外(微博),了解更多户外资讯。

分享到: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