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也是我国的“城市无车日”,然而有些尴尬的是,今天恰逢中秋节后上班的第一个,据各大城市早间交通情况看来,“无车日”遇上了开车“无路日”的尴尬。
“世界无车日”的创立源于当年许多欧美城市面临着汽车增多,空气和噪声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形,倡导者旨在给予城市片刻的清净。而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各城市也相继面临着汽车使用量增长,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各地对于“治堵”“治理环境”可谓使出浑身解数。对于“世界无车日”,“无车”不仅仅只在这一天,其还应更深入人心,成为整个社会都认可的理念。
近几年里各城市出台的“治堵”方案中,不论是限行、收费还是摇号均是从行政手段层面开展实施,民众也往往是被动接受。然而面对民众对汽车使用需求的增长,一味的限制可能会在短期内产生一定的效果,对于城市长期发展的作用仍是乏善可陈。治理城市的交通问题,既需要长线的城市综合治理和建设,也需要民众在理念上的认同和配合。
城市汽车的激增,开车出行的人抱怨公交车太多,坐公交车的人往往抱怨太多私家车上路,要平衡这两者一方面需要城市在综合治理和建设上制定科学可行的方案,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引导,让“绿色出行”等观念被大众真心接受。比如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在推广使用公共自行车,这种健康的出行方式无论对个人还是城市均有益,但在设计过程中则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实用性和便捷性,同时也要引导民众去真正使用它。
要改善城市的环境和交通现状,一个“无车日”可能是流于形式,城市的管理者也不可能依赖一两个这样的节日来扭转局面。城市的“无车”关键在于民众心中认同“无车”,无车理念被广泛接受,才会使城市真正长期受益。
关注新浪户外(微博),了解更多户外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