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湖冰面存安全隐患 每天测8次冰层

http://sports.sina.com.cn  2013年01月14日10:34  辽一网-华商晨报微博
卧龙湖上准备举办的冬捕节上的冰雕,虽然写着禁止通行的标志但仍有游客前往 ■本报记者 张贺然 摄    卧龙湖上准备举办的冬捕节上的冰雕,虽然写着禁止通行的标志但仍有游客前往 ■本报记者 张贺然 摄

  新闻回放

  1月10日,康平县卧龙湖内,一辆越野汽车在冰面行驶过程中压破冰层掉入冰湖,车上6人中有一家三口殒命湖底。

  首次报道题目:《吉普车陷卧龙湖冰窟六人坠湖 一家三口不幸遇难》

  晨报讯(主任记者 虞禄洋 记者 佟宇)车辆连续陷落冰湖,并造成张海明一家殒命湖底的惨剧后,卧龙湖冬捕节上的冰层承载力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寻找张海明遇难地点,本报5人手持指南针多路分进,徒步穿越卧龙湖。有经验的鱼把头也细说了冰面安全。

  连日采访中,记者分多路深入卧龙湖。冰裂、浓雾、极寒等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地人说,这也是凝固的卧龙湖危险之处。

  ■探访

  人在湖上走 脚下冰咔嚓响

  极寒

  深入一眼望不到边的冰湖,能够感到温度要比岸边低很多,如果不保持持续运动,10分钟就会手脚冰凉。

  来自查干湖地区的王师傅现在是卧龙湖冬捕鱼把头,专门预测湖中鱼群的位置,确保渔夫们准确下网。

  他告诉记者,湖面温度低一方面是由于脚下的冰面吸走热量,另一方面是湖面没有遮挡,风很大,如果不做好防寒工作就容易冻伤。传统冬捕时,人们都穿着长绒的羊皮袄作业。

  浓雾

  在多次深入卧龙湖时,记者赶上了下雾和下雪,这都造成冰湖上能见度低。即便是能见度稍好时,记者深入卧龙湖30分钟后就已经看不见出发时的岸边。

  本报一路记者就在冰面上遇到了“鬼撞墙”的情况。冰湖冰天一色,出发两小时后,记者竟然兜圈子来到卧龙湖一侧的村庄。村民说,记者这叫“鬼撞墙”,就是迷路兜圈子,“兜圈子能兜回来是好事,如果兜不出来才危险呢。”

  为让冬捕作业人员进退有据,冬捕节组委会用彩旗插入冰面作为行路标记,连串标记伸向冰湖深处,见首不见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标记的那头是冬捕作业区,作业车辆也是沿着这个标记往来。

  冰裂

  冰湖上,巨大的冰裂是致命的。

  记者从岸边出发深入冰湖,越向卧龙湖深处,脚下的冰面裂纹和冰体中冻结的气泡越多。毫无冰裂、浑然一块的冰能够达到一张床大小的很少见。

  从冰层上面看,在蛛网状冰裂纹的分割下,大多数冰都是车轮大小的,而且冰层中还有纵纹。

  透过纵向冰裂纹,记者发现卧龙湖的冰厚大约在30厘米到60厘米之间。走在冰上,下面频繁传来“咚咚”和“咔嚓”声。

  ■解析

  目前卧龙湖冰面较安全

  记者采访时走在冰面上,冰面下不断传来“咔嚓”声。

  鱼把头王师傅告诉记者:“这是正常的冰裂,没有问题。今年冬天冷,这个季节的冰层至少30厘米,最厚的地方1米。有句话叫‘宁走封江一指,不走开江一尺’,意思是冬天江河冰封时,哪怕只有一个指头那么厚也可走,而到了春天冰河开始融化时,哪怕冰层有一尺厚也不要走。因为冬天结冰时冰层为‘横茬’结构,强度高,而春节后冰层厚度增加,一般水域都在20厘米左右,但其强度是降低的,冰内结构为‘竖茬’,此时承载力较低。一般情况下,立冬到春节,冰面是安全的。”

  按照鱼把头的说法,目前卧龙湖冰面上走人是比较安全的,行车也是没有问题的。

  ■防范

  每天测8次冰层承载力

  那么,在没有鱼把头那种识冰经验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安全?为此,康平县成立了专门的测冰队。康平县卧龙湖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魁山告诉记者,测冰队由康平县水利局技术人员组成,每天对卧龙湖冰层至少测试8次,然后向组委会提出预警。

  以目前卧龙湖的温度看,30厘米至60厘米的冰可以承载行人(如果人使用冰车滑冰,冰层还可以更薄);65厘米至70厘米的冰可以承载汽车,30吨的轮式汽车和50吨的履带汽车可以作业。

  关注新浪户外(微博),了解更多户外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