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不是健身房能替代的 需专业人办专业事

运动康复不是健身房能替代的 需专业人办专业事
2019年07月21日 16:18 新浪体育
健脊士运动康复中心技术顾问何斌老师 健脊士运动康复中心技术顾问何斌老师

  运动康复这样的字眼很多人都听说过?那么什么叫运动康复呢?是只有运动员或者受了损伤的人才可以做吗?日前,中国首家智能运动康复管理中心—健脊士智能运动康复中心,在”中国硅谷”北京中关村商圈正式落户。健脊士运动康复中心技术顾问何斌老师带媒体参观了康复中心,并介绍了详细情况。

  在“健康中国”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健脊士智能运动康复管理中心主打运动康复的智能管理的理念,从预防着手,为患者解决肌骨疼痛、运动损伤、脊柱调整、产后康复、术后康复等问题,彻底响应国家“体医融合”的健康大战略。

  在康复管理中心可以看到诸多专业器材,每人在注册之前会先进行测试,然后根据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每人都会有一张对应的芯片。何老师介绍说,每个人的芯片都是独一无二量身定制的,训练前会将芯片插在机器上,与传统健身器不同,这里的器材都有插芯片的卡槽,插入芯片之后运动者会根据画面提示进行训练。

  何老师说,插卡成功之后,运动者所有的骨骼和肌肉信息都会显示出来,根据不同肌肉群的情况给出反馈建议,运动者根据这些建议进行训练。除了有运动伤的人群之外,对亚健康人群和青少年脊柱治疗同样有用。在现场,何老师还介绍了一个小朋友的例子,这个小朋友是脊柱侧弯,之前做过按摩等治疗,但效果一般,后来经过运动康复治疗之后身体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以上这些就是何老师介绍的动态链智能采集和评估系统的一部分,这套系统是健脊士联合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院共同打造的,前后历时一年,已获20多项专利。与市场上传统的运动健康检测、国民体质检测、亚健康检测(TMT)不同的是,该设备注重动态评估,并在内部镶嵌了专业的数据模型,将结合现代康复技术、临床医学与国际运动学原理,通过对运动状态的捕捉和评估,进行功能筛查与量化评估,并自动形成运动康复建议。

  何斌老师表示:“在德国以体医融合模式和运动模式的运动康复机构达六七万家,日本体医融合模式的运动康复机构有3500家。要真正做到体医融合,则需从预防着手。国家为什么要提倡体医融合,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减轻医疗的压力,而我们不能等到生病了去医院,要在没有生病前就进行有效的预防,而这个预防就是要做体育锻炼,要进行运动健康管理。”

  何斌给中心的定位是运动康复机构,在这提供服务的都是专业的康复师,康复师的服装更接近医院,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健身房教练式着装。中国目前具有康复师治疗师专业资格的人仅约3.6万人,每10万人口中只有2.65名康复治疗师,而在欧美等国物理治疗师的数量平均为60人/10万人口,香港地区为36.4人/10万。我国目前还有30余万康复人才缺口。人均覆盖率中国更低,1:100万,专业康复师急缺,因此才火了健身房。国内大部分都的运动康复,都是由健身房的教练代为实行的,大部分没有系统化的评估分析。

  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也在提高。健脊士智能运动康复中心目前不仅服务专业运动员,而且实行了会员制,对有运动康复需要的人群提供服务。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也在提高,通过运动来获得健康已经是很多人的共识。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