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一年一度的段位赛正在一个偏僻的县城酣战,有376名棋手为今年的定段和升段比赛热火而战。今年的参加人数是历届最多的之一,但是段位赛利弊的话题还是浮现。应该承认,这个话题早在几年前就有了探讨的必要。 中国围棋史上的首届升段赛1982年在北京举行,除了1983年举行过两次之外,其他每年都有一次升段比赛,并且举行时间也基本上是在夏天,至今未变。这一比赛的稳定性、连续性,以及计算段位的责任局数和分值等所具备的系统性,都一度使段位赛成为定段、升段依据的权威性赛事。从前十几年的历史看,中国棋手在升段赛上所获得的段位基本上代表了他们的水平,不同的段位群落也大致不差地勾勒了国内棋手各阶层的定位。 但是,从最近四、五年的状况看,段位赛的弊端日渐明显,作为尺子的标量作用被不断弱化,这一赛事的权威性大打折扣。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90年代一共产生了13位九段棋手,他们分别是俞斌、张文东、陈临新、汪见虹、邵震中、吴肇毅、丰云、廖桂永、郑弘、宋雪林、邵炜刚、常昊、梁伟棠。客观地说,这里只有常昊、俞斌和邵炜刚三位是实至名归,其他十位即使在他们刚升为九段的当年都难说有九段水平。之所以九段群落中混入很多名不副实者,其根本原因就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里不是说很多九段没有实力,他们能一段一段地升了九级,也说明了他们的棋赋不一般,但是遗憾地是,很多人确实代表不了最高水平。他们能一年一年地升,靠的还是自身的老本。段位赛上打出来的段位已经失去了权威性和水平衡量的功能作用。当今的国内棋界,如果想以段位来划定各阶层定位,怕是难以服众。 造成段位符号功能前后巨大反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有竞技周期的原因,老的高段棋手竞技状态在走下坡路,其实力与段位逐渐拉开距离。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目前围棋成才周期大大缩短,“20岁即成国手”,棋界涌现出大批年龄小、段位低但是实力颇高的棋手。 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再一味沿用段位赛来作为唯一的升段依据,就有着很大的缺陷。对一些小棋手来说,就显得非常不公平,就算他一年一段,也得要九年才能登顶段位顶级,哪怕他在第五、六年就已经具有了九段水平。对一些老棋手来说,就显得有些庇护了,一些七八段的棋手则可以在几年之内慢慢磨成九段。 所以说,改革升段机制应该说是十分必要。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于高段棋手尤其是九段棋手的资格认证要特别严格。九段是围棋界最高水平和最高荣誉的代表,要把这一个层次搞成“稀缺资源”,宁缺毋滥。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这种档次的划定对于围棋的宣传、发展是有益的。这样的现象在日韩棋界也存在,特别是日本更为突出。日本目前共有68名现役九段棋手,还有5名已经退役的,这个段位层的人数超过任何一个段位层。想当年,日本九段是只有“名人”一人才能受领,是当之无愧的日本第一高手。 改革升段机制,操作起来也并不难。譬如说,今后在认定九段时,应该有一个更严格的标准,比如说他的等级分要达到什么地步,他必须要拿几个大头衔才能有资格。另外,中国的等级分制可以和段位赛结合起来,一起做为升段的依据。一段一段地升,不应成为升段的铁律,李昌镐和刘昌赫1997年由七段被韩国棋院擢升为九段,可以说就是动态灵活机制的反馈。当年,中国对擂台赛上的突出者奖段,如江铸久七段跨到八段,也是这种原则的体现。 看看如今的中国等级分,实际上只有它才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中国棋手的真实水平。但是在具体段位上,很多棋手的等级分和其拥有的段位并不相称。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孔杰,他的等级分排在第十,他的2605分,已经达到了九段的标准分,但是孔杰只有五段。 这可以说是对段位赛的最大嘲讽。这样的例子还很多。齐小侠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