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 | 滚动 | | | 要闻 | | | 图片 | | | 球迷俱乐部 | | | 体育沙龙 | | | 国内足坛 | | | 评论 | | | 国际足坛 | | | 综合 | | | 排协 | | | 篮球 | | | 风暴导航 | | |
![]() |
新浪首页 > 竞技风暴 > 综合体育 > 排球 > 体坛周报 > 新闻报道 |
![]()
|
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的两位副主任张蓉芳和高沈阳在不同的场合,异口同声地选用了同样一个词来形容2 000年的排球联赛,那就是“冷清”。排球联赛打了4年,到了旧世纪要走,新世纪要来的兴奋点上,却闹起了冷清病。 冷清的表现是观众人数锐减、媒介关注的热情降低。虽然总的上座率还没有统计出来,但是仅凭肉眼直观,观众锐减 的问题就显而易见。四川向来球市火爆。联赛初期,川人把看足球和篮球的热情顺延到了排球馆里。四川男排获得企业赞助, 率先成立俱乐部,资金300万。当时四川男排的教练杨礼康被兄弟省市的教练送了一个“杨百万”的美名,羡慕之情,溢于 言表。 今年,排球管理中心要求所有参加联赛的球队都必须打俱乐部的旗号,真的、假的不管,先打起来再说。谁也没有想 到,首先树不起俱乐部大旗的,就是当年独领风骚的四川男排。尽管四川男排是三连冠、尽管四川有最火热的球市,赞助商还 是弃之而去。 不知道是赞助商太有先见之明,还是赞助商的撤火打击了球队的士气,四川男排从冠军的宝座上跌了下来,降至老4 的位置。 四川的球市也遭受重大的挫伤。由于观众人数下降,比赛的场地从以往能容纳万人、座落在郊区的体育馆,迁移到了 位于城内的仅能装下3000人的小馆。即使这样,观众席上依然稀稀拉拉、冷冷清清。 激情似火的川人对排球的态度尚且如此,别的地方可想而知。连上海、江苏、浙江这些传统的排球群众基础雄厚的地 区,一场比赛200-300名观众的景象也是家常便饭。 排管中心的副主任张蓉芳在谈到今年排球联赛冷清的原因时历数了4条。第一、中国男女排去年参加国际比赛的成绩 不好。第二、没有明星。第三、缺乏包装,新闻宣传不力。第四、周末双赛的赛制有问题,观众不可能一个周末两天全都用来 给你排球捧场。 这四条原因里,第一条说的是国家队的问题,第二条说的是地方队伍的教练和运动员的问题,第三条是新闻界的问题 ,第四条似乎是排管中心的问题。 那么中国的排球从80年代的第一火爆项目,沦落到今天的冷清,中国排球的领导机构应该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呢?是 什么阻碍着中国排球的改革和发展呢? 荣誉的包袱和溺爱的保护导致了今天排球市场的冷清和成绩的衰落。 80年代,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而且还五连冠,即使到了20年后的今天,三大球里的世界冠军还是只有中国女 排一家。但是,荣誉同时也把中国的排球导入误区。 误区之一:排球是优势项目,不能做改革的试点。国家体委(现体育总局)在80年代末提出了体育社会化和市场化 的战略转移要求。首先被拿出来做试点的是足球,其次是篮球。为什么不选择排球?当时排球的社会关注程度最高,日本八百 伴公司还跟国际排联合作,在中国推出过“八百伴女排职业联赛”。要说改革,排球占据着最有利的位置。然而改革是有风险 的。鉴于排球是一面旗帜,当然要保护好才行。把排球搞乱了这个罪名谁担得起?于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足球就成了“ 改革的试点和突破口”。 几年下来,结果如何呢?足球在享受着改革的成就,成为体育市场上的龙头霸主。排球则备受冷落。行政领导可以让 排球的改革拖一拖、稳一稳,而球迷却不是行政命令可以控制的。他们不拖、不稳,一股脑地跑到了足球等改革先进项目的看 台上去了。 误区之二:在国内排球是先进项目,不论如何改革,都要有利于“出成绩”。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排球发展的思路 是这样的:只要我排球的成绩好,领导自然重视、观众自然关心、赞助自然上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有了变化。你 的市场做得不好,即使你的成绩好,观众依然不买你的帐,赞助商照样裹足不前,领导给你的财政支持只能十分有限。 为什么会有一个周末两天比赛的赛制?因为排球界的人说,多打比赛,球队水平才能提高。然而球迷看球需不要需要 一周看两场,没有人考虑。在排球比赛馆里,很少有球队跟球迷的交流。运动员身上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观众在看台上只能 看到六个小人儿蹦蹦跳跳,一场比赛下来,连个人名都记不住,稀里糊涂地就离开了球场。他们如何能接受你这个品牌呢? 至于说球迷看球的条件就更不用说了。从一月到四月,联赛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冬季。由于一些体育馆里不提供保温 服务,球迷穿着军大衣,鼻子里冒着白色的热气为自己的球队加油。这样的球迷固然令人感动,但是毕竟为数甚少。 中国排球到底要走“先争取球迷,后提高成绩”的路,还是走原来的“先提高成绩,球迷自然来”的路,眼下一定要 有个明确说法了。 误区之三:中国的排球是世界先进项目,国际国内转会不能影响了中国排球的成绩。结果是联赛举办了4届,除了去 年外援冒了一下头,今年又是一片空白。国内转会有几个动的,但是著名的选手一个没有。 为什么转会如此艰难?排球界的人士抱怨全运会战略。说各个地方队为了保证全运会上的好成绩,不愿意让自己的队 员出去,别人的队员进来。于是有些人在考虑学习足球,限制参加全运会的运动员的年龄。比如说,24岁以上的运动员就不 许参加全运会。这样的话,各个队就可以放手购买别的省市、甚至是外国的运动员。 此话听上去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是限制了年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倘若排球依然以先进项目 自居、依然一味求稳,依然把成绩凌驾于市场之上、依然受到溺爱,具体政策上的调整是不会创造奇迹的。曲北林 相关报道:排球联赛新人抢班相关报道:全国排球联赛最后一轮比赛战报综述 相关报道:2000年全国排球联赛战报综述 |
新浪首页 > 竞技风暴 > 综合体育 > 排球 > 体坛周报 > 新闻报道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