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 首页 | 滚动 | 图片 | 球迷俱乐部 | 体育沙龙 | 国内足坛 | 评论 | 国际足坛 | 综合 | 足协 | 排协 | 篮球 |
  新浪首页 > 竞技风暴 > 综合体育 > 中国体育报 > 新闻报道
 



近期焦点

谢晖踢伤教练(1.24)

甲A外援辛苦找工作(1.24)

邓亚萍助教英伦?(1.24)

图文:达喀尔拉力赛落幕 法国选手独领风骚(1.24)

国内足坛新景观 甲A球队忙出国(1.24)



奥运申办不容易

http://sports.sina.com.cn 2000年1月26日 13:54 中国体育报

  欢笑与泪水、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其间跳动着一个 又一个故事。

  自从美国人尤伯罗斯将几乎没有人肯举办的1984年洛杉矶奥 运会办成了一届赢利2.25亿美元的赚钱买卖之后,举办奥运会一 直是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追求的目标。

  奥运申办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使奥运会申办的角逐变得更 加热火朝天,引人注目。回顾1988年奥运会之后的每一届夏季奥 运会申办角逐,众多申办城市的成功与失败,其间跳动着一个又 一个的故事,蕴藏着各种经验教训。这些对未来的申办城市来说, 将无疑会有许多的借鉴作用。

  1988年汉城:龟兔赛跑、后来居上

  韩国汉城在1979年10月8日正式宣布将申办1988年第24届奥 运会。然而,不幸的是1979年10月26日,当时支持申办的朴正熙 总统突然遇刺身亡。

  随着这位“汉城奥运会之父”的突然消失,他的一些支持者 也改弦易辙。汉城申办奥运会的前途变得非常渺茫。

  暗杀事件之后,韩国出现军事政变,社会局势动荡。直到1 980年10月,国家政权才由一位新领导人全斗焕将军掌握。这位 “铁拳头”上台后,重新制订了申办奥运会计划。这一决定使他 赢得了声望,也获得了辉煌的政治资本。

  1981年9月初,全斗焕总统的亲信、戎装初卸的卢泰愚突然 询问他的秘书们:“关于1988年奥运会,我们早已提出申请,进 展情况如何?”此时,距国际奥委会巴登---巴登投票表决会议 还剩下20余天。

  1964年东京奥运会已让韩国人看到:奥运会不仅仅是体育盛 会,它的作用和影响远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自豪感 等各个方面。

  “东京能办,汉城为什么不能?”新任的行政部长官卢泰愚 自信地宣布。

  与举办1964年奥运会的日本相比,韩国的国情一点也不逊色。 1962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462美元,按1981年的时价,约为当时 的3倍,即1364美元,而1981年的韩国人均收入已达2000美元。

  韩国人下定决心,一定要将1988年奥运会拿到手。为了使人 们确信汉城的诚意,申办代表团提出了两个颇具说服力的理由: 一是在朝鲜与韩国分裂的情况下,朝鲜半岛存在着随时可能爆发 战争的危险。举办奥运会能缓解局势,维持和平。二是奥运会不 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奥林匹克的根本精神是和平,只要有能力展 示这一主题和理想,发展中国家也应该举办奥运会。韩国将为此 做出榜样。

  离巴登---巴登会议还有10天,汉城申办代表团飞抵现场。 “奥运会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的口号一下子使韩国与广大发展 中国家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关系近了许多。韩国人制定的机动突 击方案,即兔子与乌龟赛跑的方法获得了漂亮的战果。

  由于当时蒙特利尔奥运会巨额亏损,举办奥运会的费用又越 来越昂贵,1984年奥运会申办只是洛杉矶一枝独秀,1988年奥运 会也只有汉城与名古屋两家。

  日本这只兔子仍在酣睡,比汉城早两年零两个月提出申办的 名古屋有步骤地进行了基建投资,财大气粗,经验丰富的日本人 自信汉城不堪一击……

  然而,1981年9月30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德国黑 森林城巴登-巴登的会议室座位上站起来,向全世界宣布:“在 国际奥委会第84次全会上,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全世界的青年庆 祝1988年夏季奥运会在汉城举行!”投票结果是汉城以55票比2 7票击败了名古屋。国际奥委会决定以体育作为赌注鼓励朝鲜半 岛寻求一种和平。汉城勇敢地迎接了这一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 奥运会使韩国以羽毛丰满的表演者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1992年巴塞罗那:萨马兰奇、点石成金

  197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新市长塞拉走马上任。没想到, 驻苏联的外交官萨马兰奇也从莫斯科赶来了。手端着一杯饮料, 萨马兰奇单刀直入:“市长先生,大概是我的另一个身份---国 际奥委会副主席要我提醒您,是否考虑过在巴塞罗那举办奥运会? ”塞拉以外交辞令回答:“我会考虑您的意见。”可萨马兰奇并 没有停止:“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争办1992年第25届奥运会。确 定主办城市的决定要在1986年做出,不过准备工作得提前四、五 年做。”一项事业或一个计划的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客 观条件,而有利的客观条件的获得又取决于人们是否能及时地发 现它并抓住它。

  1980年7月16日,萨马兰奇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的消息对于 塞拉来说,可谓天赐良机。

  塞拉在当天接受记者采访时第一次表明:巴塞罗那将力争举 办1992年奥运会。

  作为巴塞罗那人,萨马兰奇诚然期望奥运会能够在家乡举行。 更重要的是,新官上任,他对奥运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打算。

  在他上任之前,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197 2年慕尼黑奥运会“黑9月”惨案,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巨额亏 损,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又遇到美国为首的许多西方国家的抵制。 种种窘境令申办者瞻前顾后,举步不前,1972年至1982年,奥运 会申办陷入低潮。

  萨马兰奇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因此,他动员自己的故乡率先 擎起奥运会申办大旗。接着,萨马兰奇又动员其他城市参与申办。 他以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身份出访法国,会见了德斯坦总统。他提 醒说:1992年正好是“奥林匹克之父”法国人顾拜旦1892年提出 恢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100周年纪念,巴黎已有两次举办奥运 会的经验,获胜的可能性很大。

  巴黎步巴塞罗那后尘,提出申办,接着又有4个城市加入。 奥运会申办变得热了起来。

  巴塞罗那已经有过3次申办奥运会失利的教训。1982年接任 市长的马拉加尔分析了巴市申办1924年奥运会、1936年奥运会和 1972年奥运会失败的原因。他知道,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把握未 来。抚今追昔,马拉加尔意识到肩上担子很重。经过再三考虑, 他决定从两方面下手:集资和公关宣传。

  对于申办城市的具体要求,国际奥委会有一本厚厚的专著《 举办奥运会的条件和规定》,其内容归纳起来就是要求申办城市 在社会稳定、体育场馆设施、交通通讯、环境保护、举办经验等 方面有足够的保证,而且有一个可容纳8万人的主体育场。

  马拉加尔通过市政府和企业家联合会为巴市申办筹到了足够 的资金。与此同时,巴市申办公关委员会成员利用各种机会接触 国际奥委会委员,邀请了72名委员访问巴市,并请委员到自己的 家中做客。

  成功的诀窍不在花费多少,而在安排巧妙。公关委员会的成 员每次接触国际奥委会委员,都是以情动人,使委员们对巴塞罗 那有了充分的了解,产生了感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10月17日,巴塞罗那击败巴黎等5 个城市赢得了奥运会举办权。

  1996年亚特兰大:出奇不意拉、雅典下马

  1990年9月18日,国际奥委会东京第96次全会宣布,将第26 届奥运会举办权授予美国的亚特兰大时,很多人以为自己该去看 耳科医生了。

  1896年,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雅典主办了第一届现代奥运 会。百年之后,她想举办奥运百年庆典。这不仅是雅典的意愿, 也是世界上很多人的臆想。

  但是感情不能代替原则,感情也不能无视现实。雅典正是因 为过分相信感情的力量,低估了对手,以至痛失良机。

  应该说,早在投票表决的十年之前,雅典就在为申办1996年 奥运百年庆典做准备了。面对5个竞争对手,雅典表现出了一副 “舍我其谁”的姿态,认定自己优势大,在宣传上一味强调自己 最有资格举办百年大庆。抱着必胜信心的雅典人说:“由于历史 和文化方面的原因,雅典比其他任何城市都有资格主办1996年奥 运会。”可结果却是亚特兰大以51票比35票击败了雅典。西方记 者报道雅典与亚特兰大的最后较量是“感情与美元的决斗”,结 果是美元战胜了感情。也有的说这是“财力加上现代化的宣传攻 势战胜了古老的浪漫和传统”。

  公平地说,雅典在关键时刻失败,并不完全是美元的作用。 就在表决的当天上午,雅典代表团团长尼科拉乌在新闻发布会上 的表现欠佳,使雅典未参加表决便先失去了人心。当记者提出有 关污染、安全、政局稳定等7个敏感问题时,尼科拉乌的回答是: “我们不准备给你们开出这些问题的细目表,关于污染,我想雅 典大概和一些城市差不多;至于政局,所有希腊政治派别对雅典 申办奥运会都是支持的。所有城市都可以提出申办,但对奥运百 年庆典,雅典有特殊的理由要求举办。”

  当然,拥有42.5万人口的亚特兰大市是美国南部最大的城市。 它还算得上是美国这年轻的国度中的“历史古都”,反映美国南 北战争的小说《飘》就以它为背景,而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 .金在这里为捍卫黑人尊严反抗奴隶制而战斗。亚市那美国南部 城市独特的魅力及在南北战争和民权运动中的特殊地位,正是国 际奥委会委员投其一票的原因之一。

  当然,亚特兰大还是国际奥委会最大的赞助商可口可乐公司 、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和全美最大的有线电视广播公司CNN的总部 所在地。申办负责人佩恩就曾使用过电视转播权这张黄牌,保证 说将使国际奥委会从电视转播权中获得最大盈利。他还许愿让“ 整个奥林匹克大家庭都可以从亚市举办奥运会成功的财政收入中 得到好处。”亚特兰大吸取了巴塞罗那的申办经验,既请进来, 又走出去,邀请了68名委员来访,派出了说客前往73个国家做工 作。

  很明显,雅典被亚特兰大拉下马,除了过分孤傲自赏和经济 实力确实与亚市有差距之外,游说宣传活动不充分也是失败的原 因之一。

  2000年悉尼:巨人之争、两票优势

  有人说过:2000年奥运会申办角逐,是巨人之间的竞争。在 7个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城市中,悉尼、北京、柏林、巴西利亚 和曼彻斯特等都曾一度被认为是有机会胜出的城市。然而,当1 993年9月表决结果出来时,人们看到悉尼以2票优势胜了北京。

  澳大利亚曾经举办过1956年的墨尔本奥运会,布里里班则申 办过1992年奥运会未果,墨尔本申办过1996年奥运会,以第4名 落榜。因此,当悉尼接班申办2000年奥运会时,澳大利亚人已经 积累了丰富的申办经验。

  悉尼奥申委执行主席麦克戈奇是位见多识广的律师,具有非 凡的交际手腕和口才,他还是个拳击和田径迷,具有惊人的记忆 力,能够脱口而出地报出历届奥运会金牌得主的姓名和成绩。

  在任何一项竞争中,及早起步可以让自己处于主动。悉尼市 最早进行的一份民意测验表明:82%的市民对奥林匹克理想持积 极态度。

  麦克戈奇从墨尔本输给亚特兰大的现实中懂得了游说的价值。 上任后短短3个月,他就拜会了90余名国际奥委会委员中的50名。

  与此同时,澳政府拨款3亿澳元,作为悉尼在1993年9月国际 奥委会表决前,修缮体育场馆及辅助设施之用。

  悉尼还在1992年建市150周年之际,邀请了一批巴塞罗那奥 运会金牌得主前来参观,让这些奥运会的主角成为自己的最好宣 传人。悉尼相信其大洋洲最美丽的海滩、世界上最奢华的水上歌 剧院,一天可通行十几万辆汽车的世界最宽阔的海峡大桥以及大 洋洲最高的建筑物“悉尼墙”,都会是其获得2000年奥运会主办 权的资本。

  悉尼还针对对手大打环保战和心理战。他们的口号是“悉尼 奥运会将是一次安全的,和睦的,组织完善的,没有任何财政困 难的奥运会。”麦克戈奇曾这样一语道破天机:“申办奥运会犹 如描绘一幅画,最主要的是构思。如果迷人的构思在草图和绘制 过程中逐步消失,那么当初的构思再奇妙也毫无用处。”

  2004年雅典:魅力四射的女申奥主席

  对于2004年雅典奥申委主席安格洛普洛斯夫人来说,她永远 也不会忘记1997年9月5日在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会上,她做的50分 钟的申办陈述。

  那天,她身着白色西服,佩戴着银白色的珍珠项链,浑身散 发着成熟女性的优雅和华贵。50分钟里,她面带微笑,向107位 手中握着一票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展示雅典的决心和能力。

  环境污染严重,交通状况不佳是国际奥委会委员对雅典的批 评。对此,安格洛普洛斯夫人坦然作答:“的确,我们有不少问 题,但这些并不能阻碍我们申办2004年奥运会的决心。通过你们 的眼睛,我们知道需要改革的方面。”

  她详细地告诉委员们:雅典已决定投资20亿美元,实施一项 系统的环境治理和改善交通的计划。她还让委员觉得,雅典已经 准备为下一代提供更清新的空气。她还强调雅典人对奥林匹克运 动的虔诚和贡献,98.2%的市民支持申办,75%的体育场馆已经 建成。

  50分钟的演讲,她交替使用流利的法语和英语,语调一直是 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她的演说一下子让为开普敦和布宜诺斯艾 利斯助威的两位总统---曼德拉和梅内姆相形失色,并把由国际 体坛铁腕人物内比奥罗和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率领的一直呼声最 高的意大利罗马抛在了后面。

  雅典在最后一轮以66票对41票击败了罗马,赢得举办权。共 有11个城市申办2004年奥运会,“初选”之后,5个城市闯入决 赛。雅典获胜,的确不易。

  有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这样评价雅典申办:“安格洛普洛斯 夫人成功地为自己赢得了机会,她的胜利是严谨周密地组织申办 活动的结果。”安格洛普洛斯夫人在回顾雅典来之不易的胜利时 说:“申办1996年奥运百年庆典,雅典败给亚特兰大,是因为我 们盲目自信。而2004年奥运会申办,我们改变了态度,强调‘一 个来自崭新的城市全新的申办’。我们让委员们相信:我们已完 全听取了他们7年前对雅典的批评,雅典人还将让在1996年亚特 兰大奥运会上受到严重商业污染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回归自然, 重现昔日的奥运理想。”这回,雅典感动了世界。

  历史是面镜子

  在奥运会走过百余年风雨历程之后,20世纪初的那种指定奥 运会举办城市的方法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同样地,那种只有一 个城市或两个城市参与申办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的奥运申办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每一个申办城市来说, 都有让天平倾向自己的依据,但同样每一家都有不利的缺陷。

  扬长避短,充分展示优势,自然是获胜的保证之一。最早进 入申办角色的,并不一定胜出,自认最有优势的,未必一定会赢。 毕竟,奥运会申办既要比候选城市的硬件和软件,可也要讲究如 何才能说服委员甘愿投出一票。这份工作实在艰难,起决定作用 的因素自然很多。

  一份出色的申办报告,是第一张试卷,能否取得高分,的确 关系到生死存亡。

  一个能干的申办班子,同样重要。这就像是敲门砖,班子里 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得围绕着如何才能开启委员的心灵之门去展开。 选择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决定是由委员们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来进行 的,因此,让国际奥委会委员了解自己,相信自己,并最终支持 自己,是最最重要的。

  一个美丽的城市,拥有特点和特色的城市,有一流的基础设 施,一流的体育场馆,足够的豪华饭店,便利的通讯和交通,优 美的环境和稳定的社会治安,市民对奥运会的热情和支持……都 将是击败对手所必需的。事实上,对每一个申办城市,这些是基 本条件。

  无论你有多少优越的自身条件,也无论你的申办材料多可靠, 为了申办成功,许多外界因素还必须充分考虑。如今的奥运会没 有美国电视网和大赞助商支持是难以想像的。传统观念认为,巴 黎该是1992年奥运会的主人,雅典则该成为1996年奥运会举办地, 而事实上入选的却是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这是因为奥运会也越 来越受市场机制,尤其是美国电视网的影响。巴塞罗那奥运会6 亿美元的电视转播收入中,有4亿多是由美国广播公司掏的腰包。 所以,一个想获得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必须获得美国电视网的绿 灯。

  同样地还必须得到世界跨国公司赞助商的青睐,这些大赞助 商每4年为奥运会投入数千万美元,他们自然是有影响力的。

  此外,政治因素也是必须考虑的。虽然国际奥委会强调政治 不应成为影响体育的因素,但现实中,政治与体育的牵连千丝万 缕,是无法轻易扯断的。

  对于每一个申办城市而言,最难的也是最不容易应付的还有 许多突发性因素。名古屋与汉城竞争时,投票前夕环保组织的游 行和反对起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作用;在2004年奥运会申办角逐中, 斯德哥尔摩因发生数起体育馆爆炸案而前功尽弃……

  奥运申办赢家只有一个,成功与否,除了是各城市在经济、 文化、体育以及政治等方方面面的实力较量,恐怕还是一场错综 复杂的公关大战……


相关报道:泰国曼谷将申办2008年奥运会
相关报道:大阪正式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
相关报道:悉尼奥运会火炬接力方案出台
相关报道:中国帆船队获得悉尼奥运会参赛资格
相关报道:中国女子百米接力力争悉尼奥运前8

热点专栏 --> 北京申奥







 
  新浪首页 > 竞技风暴 > 综合体育 > 中国体育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