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三亚3月22日电太极拳是一种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健身方法。它的历
史虽仅有几百年,但其依据的文化内涵和哲理却源远流长。
“太极”一词,早在先秦时问世的《周易·系辞》中已出
现,并逐步发展为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太极哲理。
此拳“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
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时名“常阳村”)的陈王廷
创编了7套拳架。其中,太极拳五路,也称为“十三势”。
早期太极拳的命名,主要出于对“太极图”象、数的比附。
当时把太极拳称为“十三势”,就是以太极拳套路包含有
13个动作组合,类比太极衍生出的五行、八卦,合起来
的数为“十三”;又以太极拳的动作强调缠绕和划圈,类
比太极图呈圆形。
随着逐步吸收太极哲理来规范太极拳技,太极拳进入
了成熟时期。
18世纪20至60年代,为了适应不同学习对象和
不同的保健需要,相继出现了陈有本在老架基础上编成的
陈氏新架太极拳、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又在此基础上创编
的赵堡架和忽雷架。随后,河南省陈家沟陈氏拳械的第一
位外姓传人杨露禅删改陈氏老架,创编成架式宽舒、动作
圆润的“绵拳”架。
曾师从杨露禅和陈青萍的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与其
甥李亦畬将两年多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写出了一系列
言简意赅的太极拳文论,并于1881年由李亦畬编定为《
太极拳谱》。
此后,由杨露禅编传的“绵拳架”,经其子杨健侯和
其孙杨澄甫修润定型为后世广为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
河北省武清(今属天津)人李瑞东以从王兰亭学得的“杨
式”搬拦锤、肘底锤、撇身锤、指裆锤、栽锤等五锤为基
础,编成“太极五星椎”(今被称为李式太极拳)。民国
初年,李亦畬之徒郝为真在北京传授武禹襄创编的武式太
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得郝为真的传授,并在此基础上
融会形意拳和八卦掌技法,创编成孙式太极拳。河北大兴
人吴鉴泉将其父全佑的杨式拳架作了删难就简、突出轻柔
的整理,创编成吴式太极拳。1928年,陈长兴的曾孙
陈发科到北京传授陈式老架太极拳。当时,年近古稀的和
兆元长孙和庆喜开门授徒,其弟子郑伯英和郑悟清迁居西
安致力传拳,为“和式太极拳”在西北传播打下基础。太
极拳苑出现了分支迅速、流派繁衍的景象。
1956年后,国家体委相继组织太极拳家创编了二
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太极拳,整理、修订了杨
式八十八式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太极拳推手练习法
等。为适应竞赛需要,还创编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
和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用于全国武术锦标赛的42
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从1986年起,正
式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
国际武术联合会1990年成立后,翌年举办首届世
界武术锦标赛,将太极拳设为比赛项目之一。各洲举办的
武术锦标赛中也都设有太极拳项目。
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
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
身锻炼项目。现在,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
区,其中日本早在十多年前已有太极拳传习者逾百万。日
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成立后,其注册会员已达1000万人,
其中大多数参与太极拳传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