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军马、“高原龙驹”走向落寞

一代军马、“高原龙驹”走向落寞
2020年01月25日 10:15 新浪体育
河曲马 河曲马

  2019年8月13日-17日,第十二届格萨尔赛马节在藏族英雄格萨尔的发祥地、“中国赛马之乡”玛曲县的格萨尔赛马中心举行。中国三大名马之一、被誉为“高原龙驹”的河曲马,在赛场大展风采。

  玛曲县归甘南藏族自治州管辖,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黄河第一弯曲部,黄河河段在此围出了一片袋状之地,故史称“河曲”,今属玛曲县。“河曲”之内,沼泽与草原相间,阔水与碧天一色,肥美的草原成了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著名“河曲马”的主要故乡。

  “河曲马”是一种古老马种的后代, 享有“神骏”、“龙驹”之称,战功显赫,千古驰名。

  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就设有专职官吏选育公马繁殖马匹。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秦厉公时,河源间羌人首领“爰剑教之田畜”,养马也在其列。据称,秦人从羌人那里得到了河曲马,并引入战阵,帮助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河曲马因其品质优良,被作为历代朝廷的“贡马”,直到清末。

  当吐谷浑融合羌人兴起于青藏高原后,出现了“吐谷浑马”。至唐及后,吐番及羌、浑等部族曾多次进入养马基地陇右带,据唐史载:“仅在乾元后,陇右、剑川、西山三州七关总镇,监牧三百所皆失之”,从西域和西南亚购入和接纳外国进贡的良马,如波斯马、大宛马及乌孙马等数以万计的马匹散失,据推测部分可能进入河曲地区。元朝,三河马、伊犁马及其他多种良种马随着军事行动和民族迁徙,进入河曲地区,杂交繁衍,民间养马业盛而不衰。

  “河曲马”成为名马,与其自身诸多特点所决定。相关论文显示,其体格比蒙古马高大,肌肉发达,单套大车可拉重500公斤,驮载50-75公斤物品可日行40公里。河曲马耐持久,适应高寒条件,能翻越4000米以上山地,在低海拔平原川区也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同时易恢复体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当地曾经给解放军提供了大量优质战马。据玛曲县志记载。1953年5月,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批准正式将南番马改名为“河曲马”。从此,河曲马有了一个科学的名字而名闻国内外。

  据玛曲县志记载,1962年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河曲马随骑一师部官兵,深入海拨5000-6000米的中印边境参战,因及时收拢包围圈,将闯入国境线的印军全部分割、包围,迫其投降而荣立战功,其他战马如蒙古、山丹等良种马,在同一条件下均发生高山反应,无法攀上预定地点,极大地影响了战斗要求,因此,国家将河曲马从四类保护马提升到二类保护马,并倾注了相当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专门对河曲马进行改良及保种工作,使河曲马无论从体质到数量,都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十多年后,河曲马在自卫反击战中再立战功。据玛曲县志记载,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云南昆明一马场引进河曲马,参加边境自卫战,由于战功赫赫,有关方面给河曲马场发来贺电和锦旗。

  据统计,1949年,玛曲地区河曲马存栏数为1.49万匹,1985年存栏数一度升到3.72万匹;到1990年底,河曲马存栏下降为3.68万匹,数字依然可观。

  河曲马的繁盛,除批量输送军队外 ,河曲马一般销往甘南州各地、陕西及邻近地区,1984年还曾销往香港和英国。另据统计,1958年-1990年底仅销往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河曲马,就多达22964匹。

  现代战争的发展,注定了冷兵器时代出现的军马必将淘汰。昔日军马的荣光在20世纪90年代末已风光不再,青海、四川两省的河曲马场转向养育经济效益好的牛、羊,河曲马场或被撤销或被解散,到1990年底,全国河曲马场仅留甘肃玛曲河曲马场一家。

  马匹数量也开始下降。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81年统计存栏总量约19.58万匹,其中甘肃有10万匹,四川有6万匹,青海有3.58万匹。2007年,调查发现甘肃地区大约存栏3.58万匹,已大幅度下降。据2008年上半年调查,青海河曲马中心产区变化不大,有3.4万匹左右。

  世纪君日前在藏区采访获悉,随着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走进城市,河曲马数量相比以往已大幅下降,如何做好品种选育,有效保种,越来越多地摆在了各地政府的桌面上。

  近年来,赛马大会、那达慕在川、甘、青三省精彩纷呈,无法在战场上找回昔日荣光的河曲马,在赛马会上摘金夺银,大放异彩,带动了周边地区牧民养马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河曲马的马背上再次陀起了钢枪。作为甘肃唯一一支高原特殊警种,甘南玛曲草原骑警大队的警员们与战友河曲马相伴,在玛曲县平均海拔3500米,方圆1万平方公里的草原上,巡逻护民,再立新功。

  ( 新世纪体育报)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