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情况如何?一旦冬奥会申办成功,这些场馆是否有条件承担新的竞赛任务?面对这样的疑问,曾经担任北京奥组委副主席的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蒋效愚明确表示,北京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情况总体很好,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微博]的高度评价。如果申办冬奥会成功,也将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场馆,新建场馆也将秉承节俭方针,不会刻意追求成为地标建筑。
转型各有特色 收支基本平衡
蒋效愚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使用了31个场馆。其中12个为新建,部分场馆建在大学里,与体育教学紧密相关,在满足日常体育教学之外,面向社会开放;还有一部分场馆主要应用于竞技体育,比如射击馆、自行车场馆等,目前作为国家队的训练场地,场馆赛后利用率很高;像“鸟巢”、“水立方”、五棵松体育馆等,蒋效愚认为这些场馆属于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一类,也最受社会关注。这类场馆的转型与经营,可以说是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代表。
在经过现场走访之后,记者了解到,经过6年的探索与实践,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馆各自寻找到突破点,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鸟巢”与“水立方”充分利用地标特性,开发旅游和特许商品销售,获得一定成效。数据显示,“鸟巢”5年累计接待中外游客2300万人次,除门票收入也带动了场内餐饮零售等收入,“水立方”到2013年底,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350万人次,系列纪念品在2011年被评为来京旅游“十大必购商品”。
组织大型活动是场馆赛后利用的一大主业,也是难点之一。就在记者实地探访“鸟巢”的当天,场内工人们正在拆除前一天汪峰演唱会搭建的设施。像这样的大型演唱会“鸟巢”一年要举办多场,“目前‘鸟巢’场地租赁费用基准数字是1天300万元,还包含3天装台和1天拆台。”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相军介绍。5年来“鸟巢”举办大型活动超过150余场次,每场人均过万。由于多种经营逐渐成熟,5年来门票收入已经从最初的占整体收入80至90%下降到30至40%。
打造品牌活动 发挥体育功能
除了承接高规格的国际国内赛事、举办大型演出活动、出租场地形成商业业态等传统模式,自主投资开发自有品牌活动也是这些大型奥运场馆赛后利用转型的新型探索。通过记者观察,“鸟巢”、“水立方”、五棵松体育馆均成功打造了自有品牌活动,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收获了一定社会效益。截至目前,“鸟巢”的“鸟巢·吸引”“冰雪欢乐季”、“水立方”的“梦幻水立方”驻场演出、五棵松体育馆的篮球公园,都在公众中形成一定品牌效应。更难得的是,这些场馆在打造自主品牌活动时,充分立足于体育本身,以品牌活动带动全民健身的开展。
“水立方”借助“水立方游泳俱乐部”全面开展全民游泳健身活动,建立全国游泳锻炼等级标准推广中心,实施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游泳锻炼计划等,为80万人次的群众提供了游泳健身服务。
而作为国内唯一一个由民营企业建设和运营的奥运场馆,五棵松体育馆在经历了奥运会后一系列痛苦而艰难的转型后,最终将场馆定位于打造一个文化体育中心。据业主单位华熙国际投资集团总经理王淑侠介绍,2011年通过场馆冠名正式更名为“万事达中心”后,举办的高规格商演活动每年呈上涨态势,2013年达到创纪录的131场,成为北京娱乐活动的新地标。中心场馆的利用率达到70%。但是,篮球始终是万事达中心的魂,于2014年打造的“HI-PARK”篮球公园,刚刚投入使用就与国际篮联签订了为期10年的合约,共同举办世界3对3大师赛北京站比赛。室内的8片和室外的77片篮球场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
符合办赛要求 冬奥再次利用
在北京冬奥申委的初步规划中,2022年冬奥会一共需要12个比赛场馆。一旦申办成功,“鸟巢”、“水立方”、万事达中心和国家体育馆,以及首都体育馆都将成为比赛场馆。初步确定国家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馆将进行冰球比赛;“水立方”将举行冰壶比赛;“鸟巢”将进行开闭幕式。据介绍,五棵松体育馆、国家体育馆以及“水立方”的基本设施条件符合冬奥会要求,届时只要根据赛事要求进行相应改造便可投入使用。
蒋效愚透露,为了承接冬奥会,北京还需要新建两个场馆,对冬奥会场馆的建设规模,他表示,“新场馆够用、符合标准就行,不追求完备,更谈不上奢华。不会刻意追求地标性建筑理念,主要为满足举办冬奥会比赛的需要。如果既满足需要,又符合节俭办奥运的原则,它又成为地标性建筑,我们乐见其成。”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