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来中国乒乓健儿在奥运会、世锦赛及世界杯这三大赛中先后夺得了100多个冠军。尤其是近10多年,中国乒坛高手已达到了“独孤求败”的境界,国际乒联接二连三地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国队的反垄断“限制性提案”,目的就是要使这项运动能最大限度地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大球改革”固然是为了增加该项运动的观赏性,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更是要迫使 中国队今后在世界大赛上再难称霸,以调动别人的积极性。而此前的所谓“球拍、胶水、胶皮”等议案也无一不是瞄着中国队而来的“限制性”措施。这能怪谁呢?怪只怪我们自己在这小小的乒乓球运动中太强大了,强大到世界联合打中国的地步。另外,为限制中国队的夺冠势头,本届在各队的报名人数上也有了严格的规定,使中国队与上届世乒赛相比少了男女各4名单打选手和各两对双打选手,混双项目则少了4对。
中国队在“大球时代”的起步阶段,以怎样的成绩来回报国人对国球的厚爱,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回应国际乒联的又一次限制,令中国队进退维谷。在团体、单打、双打共7枚金牌中,拿少了国人不答应,拿多了则必将再次遭到更进一步的“限制”。因此,精明的中国队教练组提出了一个明着看很折中的目标——7枚金牌的半数以上,而以下的部分则极具弹性。
当然,中国乒坛历来不惧怕限制。只是着眼于乒乓球运动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做出一些牺牲,以退为进,走一条全世界乒乓球运动爱好者共同发展之路。要不然,我们既吃肉又喝汤,以后很难有谁会站在球桌对面跟我们玩了。而失去参与者、失去观众就意味着一项运动的终结。
中国乒坛也存在这种另类认知:面对目前的形势,虽然中国队具备夺取更多金牌的实力,但最好不要将所有金牌照单全收。不少专家认为,中国队确实应适时地改变一下对任何比赛都“强取豪夺”的姿态,给别人留一点空间,在非奥运会比赛中“让出”部分金牌。否则,即使人家不限制,我们自己也会走进死胡同。
既然形势迫使中国队必须让步。那么,如何让,让哪一项以及怎样让才不伤害方方面面的感情,因为这很为难,所以也很有学问。面对首次“大球会战”,中国队理所当然地要在大阪检验自己的实力,检验我们对大球的适应性。而这一切的衡量标准对国人来说,夺冠是终极目标。
从中国教练组的谈吐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团体及男单的奖杯肯定要夺回来。从实力上分析,中国女选手由于在世界乒坛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因而女团女单的金牌已被提前认购;男团冠军被公认是世乒赛上分量最重的一枚金牌,而上届比赛中国队2比3惜败于瑞典人痛失斯韦思林杯,国人刻骨铭心,另外,10多年来一直与中国队争锋的瑞典队在本届因年龄老化及对大球不够适应,已很难再同中国队抗衡,故蔡振华下达死命令——务必夺回斯杯;男单冠军,同处世界超一流选手中的马琳、王励勤等对大球的适应,比其他国内外高手要早要好得多,且马、王迟早要顶替孔令辉、刘国梁成为中国男乒新的领军人物,这枚金牌最终的归属又直接决定着二人在未来所扮演的角色,所以此金极可能在他俩之间产生。做到这一步,蔡振华所说的“力夺7枚金牌的半数以上”的任务就全完成了。那么,余下的男双、女双及混双3枚金牌的取舍,弹性就相当大。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我们必须有选择地做出部分“让步”,以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在“强大”中有目的地“示弱”,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这恐怕是中国队在自己实力最鼎盛时(在国际乒联最新排名中,男女前六名除白俄罗斯的萨姆索诺夫列男子第四、中国台北的陈静列女子第五外,其余均为中国队出征大阪世乒赛的主将),以另一种姿态向世人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在“大球时代”的起点大阪,我们与世界各队在新的同一起跑线上,共同开创乒坛的新纪元。(刘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