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倒退到25年前,广东皮划艇的成绩和现在一样出色,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广东成绩”。因为他们的人才几乎全部是从外地引进,大面积引进的后果是广东皮划艇队在90年代中期整体竞技水平的急剧下滑。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他们再度崛起,这次,他们比25年前心安理得,因为这些人才,是他们实实在在培养出来的。
经历了那次难忘的成绩滑坡,广东皮划艇痛定思痛,培养属于自己的后备人才。在硬件上,广东省可谓下了大工夫,目前皮划艇项目广东有6个后备人才基地,这些基地条件都相对成熟,具备三集中的训练条件,基本上都是国家级的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另外还有3个重点班队,主要是还不具备三集中条件的训练单位,目前这些训练单位基本挂靠到一些学校,学习由学校负责,训练、管理由体育部门负责。而条件最好的广州市甚至在区业余体校中设了皮划艇队,大大丰富了后备人才的选材范围。
除了硬件上的投入,一种独特的“广东模式”也是广东皮划艇成功的关键。这种模式具体说来就是:相互扶持,荣辱与共,协调发展,省、市、区一体化。他们以全运会为周期每四年进行一次全省大范围的选材工作,每次的大集训都请基层教练共同参与,增加选材的透明性,也让基层教练能深层次地了解省队的选材要求,另外,还大胆借助“外脑”指导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在1999年和2006年广东皮划艇队先后两次聘请有丰富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经验的德国籍教练执教,运动员在青少年期就接触到了世界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成长迅速。而省队的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会同外教认真总结,归纳一些适合青少年训练的资料也会下发到基层单位。
有了硬件,有了政策,广东在后备梯队的软件配备上也非常“给力”,近年来省队在努力提高基层团队的执教能力。一方面积极配合省局做好基层教练员的业务培训,省队教练利用省比赛期间给基层教练进行专题讲课;一方面利用参赛、集训等形式,加强基层教练到省队短期工作的次数;同时,积极推荐退役的优秀的老队员到基层单位任教,提升基层单位的教练力量。
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广东省队未吸收转正的队员由基层单位交流到其他省训练的现象出现,从“买高手”到如今自己可以培养高手甚至流出高手,这就是对广东皮划艇人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