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位于八宝街的一家保龄球馆里热闹非凡,数十个保龄球爱好者紧紧跟在美国保龄球职业选手瓦尔特·锐·威廉姆斯身边,向他讨教保龄球的专业技术问题……这般情景,不禁令人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保龄球运动在成都的“疯狂”。
虽然曾经很火热,但成都保龄球行业的现状却很冰冷。“保龄球运动盛行的那几年,成都最多的时候开了20多家保龄球馆,但目前成都市内的大型保龄球馆只有3家了。”成都保龄球协会主管负责人冯主任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不过,随着环境的变化,求新求变的成都保龄球行业又有了“起死回生”的迹象。
没落! 与运动观念息息相关
“成都保龄球运动最兴旺的那两年,成都开了20多家球馆,那时请人打保龄球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赵宁波1994年踏入保龄球行业,近20年的行业经历让他见证了成都保龄球行业的兴衰,他至今还记得当时打一局保龄球的价格,“大概是30至35块钱一局,打一个小时球(大概6局)要花近200块钱。可那时人们的工资不过几百块钱,但就是这样,照样有很多人去保龄球馆打球。”
大概从2001年开始,成都保龄球突然开始走下坡路,如今,成都市内的大型保龄球馆只剩下3家。导致行业急剧萎缩的原因可以浓缩为:投入高、场地租金高和恶性竞争。赵宁波对当时行业中的恶性竞争印象尤其深刻。当时因为球馆迅速增加,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不少球馆为了吸引顾客,甚至采取了不断降价的措施。“你降到20块钱一局,我就降到10块钱一局,最后甚至出现了1块钱一局,还有在某个时段不要钱的局面。”
在赵宁波这种行业内的资深人士看来,成都保龄球热的突然消退还与当时人们的运动观念息息相关。“那时人们只觉得打保龄球是一件很时尚的活动,并没有真正去感受保龄球带来的健身效果。这样的心态容易来得快去得也快。”
重生! 与经营理念变化相关
目前,成都的大型保龄球馆仅存3家,除了赵宁波2011年杀回四川,开了一家8道的保龄球馆外,一家近期还进行了重新装修。成都的保龄球运动又重现一丝生机。
“大家都在纷纷关闭球馆,你不怕亏本吗?”面对成都商报记者的问题,赵宁波笑了,“我已经在这一行干了近20年,对保龄球运动是有感情的。我也不是一时冲动,日本等国家的保龄球行业也经历过这样的起伏,现在已逐渐处于一个平稳上升期。我觉得中国的保龄球行业也应该是这样。”
赵宁波承认,现在再做单一的保龄球馆肯定赚不到钱,所以他的球馆里除了能打保龄球,还可以打桌球,此外还有酒吧等其他设施。此外,他还自掏腰包,请来已获得47个PBA(世界最高水平的保龄球职业比赛)冠军瓦尔特·锐·威廉姆斯,与成都的保龄球爱好者们零距离接触,给予他们专业的指导……这些都是他从国外考察得来的经营思路。“多元化发展是必需的,我这个球馆现在一个月营业额是20多万元,可以持平了。”
另外还有一个变化,让赵宁波感触颇深,“现在电商搞得不错,很多实体店的生意不好做了,所以商场现在的招商也不如以前,因此对我们的态度也有所变化,以前我们找上门去,别个爱搭不搭的,现在他们主动来找我们,条件也比以前好谈多了。”
成都商报记者 周玥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