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办赛人:北京奥运起步 广州亚运成长

2013年08月29日14:40  金羊网-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记者 李斯睿 实习生 刘粤

  近年来,中国举办了不少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及国际单项赛事,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再到今年南京亚青会乃至明年的青奥会。观众在欣赏精彩的赛事过程中,却无暇顾及这么一群“候鸟”,他们为赛事的成功举办而奔波于各个城市和场馆中,辛勤付出只为热爱这份工作——“职业办赛人”。在刚刚结束的南京亚青会上,羊城晚报记者专门采访了这群人中的佼佼者,他的名字叫陈杰琼。

  A 北京奥运,吵架是常事

  “小时候也练过体育,觉得奥运会离自己非常遥远。作为记者采访过这些比赛,但是不像我们组织者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团结一致为一个目标去奋斗或者去争吵,最后能够一起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觉得很兴奋。”

  1983年出生的陈杰琼,地道的北京人,2007年前曾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的一名编辑和记者,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使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2007年,北京奥运会到了筹办最后冲刺的一年,整个组委会当时都缺少这种专业人才。当时从中央的一些部门,特别是宣传和新闻单位抽调了一批有一定新闻从业经验的人补充到奥组委,就这样,我第一次接触到大型运动会的组织和筹办。”

  对于年仅25岁的陈杰琼而言,当时主要负责广播电视和媒体运行,“包括新闻记者的吃、穿、住、行,媒体在各个场馆办公需要的设施,需要采访的设施、政策、流程等等。 ”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犹如“初生的婴儿”,从哭啼到学会说话,从爬行到学会走路,再到健康的成长,这一步步都是新的开始。“当时遇到的困难是非常大的,实际上我们已经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硬件上没有问题,但在理念上与国外有很大的差异。北京奥运会之前我们没有举办过这么大型的综合型运动会,所以很多的政策、很多的理念需要去冲破。 ”

  为此,陈杰琼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外国记者来中国采访或者说携带相关的枪械要能进关;包括身份注册卡能够作为签证、能够入境,不用去大使馆再签证……这些都是一些突破性的政策。当时,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探讨这些。”

  比起国内赛事,国际赛事的要求非常高,陈杰琼印象最深的就是电视传播机位的设置,“电视转播团队基本都是国际的团队在做,他们对于赛事转播的筹备要求,远远高于我们平时转播国内赛事。比如这儿有一根柱子,我们国内的同事会说:‘差不多就可以了,你不会把机子往旁边挪两米?躲开这根柱子啊!’外国人就说:‘我必须在这个位置,你要切掉这柱子而不能移动我的机位。’双方理念上的差异,使我们面临很多这样的问题。作为我们媒体运营的部门来说,我们就是一个中介,一边去协调场馆的业主,希望他们接受我们电视转播新的理念;一方面我们还要去协助电视转播团队,还有国际奥委会媒体的负责人,让他们理解我们中国的现状。我们不停地找一个契合点,让双方达成一致,在这个事上花了很多心思,当然也经常吵架,和外国人吵,和中国人吵,然后大家坐在一起商量怎么去解决。这里非常非常困难,我们很多女同事都哭了,就为了这件事哭得一塌糊涂。”

  B 广州亚运:收获“另一半”最幸福

  北京奥运会后,广州亚组委到北京取经,最终这位北京小伙子搭上了飞往广州的飞机,这一待就是三年。

  “当时觉得自己很年轻,能有机会筹办一次亚运会,把自己在奥运会的一些经验传承下去,让下一个组织者不再因为这些事情走弯路或者被一些国际组织忽悠,我们抱着这种心态,想去(亚运会)大展身手一下。”

  当时,广州亚组委从北京吸收了大概70多位有经验的办赛人。对一个地道的北方人而言,如何领略“岭南文化”成了陈杰琼首要的难题。“实际上,广州亚运会是世界上第二的大运动会。奥运会是世界第一大运动会,世界杯的参赛人数、规模也不如广州亚运会,比如说赛场、赛事规模、运动员人数、记者人数、观众等,没有哪个洲际运动会能和亚运会相媲美。我觉得,广州是在北京奥运会后,让大家看到中国办赛事的一种升华。我们办运动会不是举全国之力,实际上我们换一个地方同样可以把它办得非常好。广州当时花了很大的精力——怎样办好亚运会?怎样体现它的岭南文化?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让大家体会什么叫岭南文化。我们在北方生活的时间很长,觉得广州很遥远,和北方文化有一定差异。”

  他们就想通过这次广州亚运会让全国、亚洲、全世界了解到岭南文化,了解岭南的美食、岭南的文艺它是什么样的特点。当时不论是开幕式的表演,还有运动员村的设计有很多岭南的建筑在里面,都充分体现岭南的文化。

  当时负责广州亚组委广播电视与媒体服务部工作的陈杰琼向记者透露,其实最初亚运会开幕式没有安排在海心沙,“我和另外一位同事还承担了开闭幕式场馆的规划、组织和运行。当时我们两个人接触到开幕式这个任务时,开幕式还没有安排在海心沙,是在另外一个场馆。海心沙刚刚开始建设时,正在进行地面清理,还没有打地基。在规划的时候,我们两人已经介入到规划当中了。因为建设的时候,我就要把我的想法、我的需求落实到设计当中。如果设计好了,再去改变或者再去调整的话非常困难,而且会浪费很多资金。所以在设计时,就按照我的要求来做,无论空间布局、装修格局、电力、网络,包括整个流线、楼梯、出入口、看台坐席等等,从一开始就要按照我这个想法去做。”

  其实,广州还是他的福地,在这里,他收获了现在的妻子、曾就读于广州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罗袭。“我到广州是2008年的11月份,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她。她当时还在我们部门实习,那时还没毕业,她是广州大学新闻系的。她工作没多久就回到学校去上课了。我跟她也还经常有联系,因为她在广州时间比较长,经常带我去看看电影,去广州市里面逛一逛,品尝一下广州美食,介绍了很多本地的情况,对我帮助也很大。”

  2009年,罗袭从广大毕业,原本有机会到华娱卫视工作的她,最终和陈杰琼一起在亚组委工作。“她觉得在这里对她锻炼的价值,包括筹办顶级赛事的价值更大一些。当时就放弃了主持人的工作,全职加入到亚组委我们这个部门当中。这个时候我们的感情也逐渐升华。在开幕式前几个月的时候,工作压力非常大,我们人手也有限,所以我也让她跟我们一起冲上去,帮我们去开会、协调、落实。我记得到最后,我们所有的设施、设备只有在晚上才可以进城,所以我们每次收货的时候都是在晚上10点以后。我们白天在组委会或在媒体中心工作完以后,还要去等着收这些物质,再把它布置到位。这个非常艰苦,我们要亲手去抬这些桌椅,因为也没有志愿者,工人也不足,我们只能亲手把它从1楼搬到3楼。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当亲眼见证广州亚运会开幕完美举行的那一刻,他俩紧紧抱在了一块!

  c 国外“办赛人”,一个大赛可赚几十万

  亚运会结束后,陈杰琼本有机会到广州市工商局工作,但他衡量再三放弃了。“有一点点后悔。是因为通过几年在广州的生活、工作,喜欢上了广州,也希望能留在广州。但是从我自己的性格或者理想来说,我觉得自己不太适合那样的工作,因此想趁着年轻再跑一跑,多去感受一下不同城市的文化。 ”

  对于“职业办赛人”收入,陈杰琼坦言并不高,“其实不高。这个行业的人分两种:一种是像我这样,没有固定的单位,某个赛事结束后,我就可以休息或者休假一年,然后下一个比赛开始再去加入那个组织。在国外,这是一种单纯的商业行为,他们的工资是非常高的,一个赛事可以赚几十万元工资和奖金,那么后半年就不愁了。中国有这样的几个同事。在国际上有专门一批人在做这个,叫职业经理人吧,收入还可以。据我了解,在国际上比较资深的主要是澳大利亚人、意大利人以及希腊人。因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还有都灵冬奥会等等,培养出他们这些职业经理人。”

  筹备深圳大运会时,是陈杰琼印象最深刻的一年,在忙得热火朝天时,他的奶奶去世了。谈到这里,杰琼的眼眶滚动着泪珠,“凌晨接到电话,我跟太太当时就订了最早的一班飞机票回去,还是没有赶上。当时老人已经去世了,就是等我回去看一眼。全家人、亲戚朋友都等着我们两个人,4点钟接到电话,8点的机票,10点赶到北京了,想去见最后一眼,可惜也没见到老人最后一眼”。

  对于未来,陈杰琼很坦然:“按照现在情况,明年青奥会之后,中国已经不会再举办这些大规模的综合性运动会了。但是我觉得各种的交流活动、文化活动还有单项的体育赛事会越来越多,像世界杯、冬奥会、世界田径锦标赛、篮球锦标赛、游泳锦标赛……都是非常吸引人的活动,还有其他一些文化活动,我觉得都和我们现在筹办的这些赛事的理念、经验分不开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