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赛马名嘴陈广新:笃信成功者身边一定有匹马

2013年05月09日14:00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 王剑平

  “相马如同相美女,要胸大、腰细、屁股大。”这是经常被国内赛马评论界提起的一句名言,而它的原创者,则是江湖人称“陈彼德”的陈广新。

  1990年代中期开始,供职于广州赛马会总经理办公室的陈广新,曾是多家媒体“马经版”的特约撰稿人,并在广州电视台“赛马纵横”和“现场直播”节目中用普通话讲马,他也因此成为内地“国语讲马第一人”。1999年底,随着赛马于本世纪初在广州退隐,同道中人大多销声匿迹,惟独陈广新痴心不改,游走江湖,经常前往内蒙、南京、武汉等地,担任全国速度赛马锦标赛现场解说嘉宾,并在媒体开设专栏,纵论马界风云,畅谈古今马文化。更有意思的是,他的个人微博,不谈天不谈地,只道骏马雄风,粉丝竟有2万余众。

  为了骑马,屁股上磨得都是水泡

  时不时,陈广新会前往香港沙田马场会员厢房看赛马,偶尔小注怡情。每当马匹冲刺阶段,马迷们往往会血脉贲张地狂喊着自己的心水马牌号,而手拿雪茄或烟斗的陈广新则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他自己解释道:“我也常常会忘情地吼上几嗓子,但更多的时候是欣赏。”

  上世纪60年代生人的陈广新出生于河南新蔡县,1985年考入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南一家医院任团委书记。80年代末调到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做城建卷编辑。1992年初,邓公南行,广州赛马会筹建,一向不太安分的陈广新放弃公务员身份,应聘加盟,“那个时候最时髦的一个词是‘下海’,我是最早下海的一批人。”

  陈广新自小对马就有着天然的亲近。1975年豫南发大水,作为重灾区的新蔡县得到一批部队退役军马,县城附近的村庄也分到几匹军马,“我家附近东湖边是一大片茂盛的草地,生产队经常在那里放马。我那时候很顽皮,趁人不备,就和一位大哥跑到草地骑马。一圈下来,那位大哥摔了下来,受了很厉害的伤,我却平安无事”。

  后来,陈广新没事就去偷骑马,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帮农民割麦子,别人在干,他却一个人跑到草地,把一匹军马骑到了同学老师面前,所有的人都被这一幕惊呆了。陈广新因此在当地声名大噪。

  但他也很快付出了代价:由于这些马都没有马鞍,不到一个月,他的屁股上就磨出了很多水泡,“疼得连路都走不好”。

  “炒更”评马,挣得人生第一桶金

  进入广州赛马会后,陈广新任秘书科科长、总经理办公室主任、马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兼)。“那时候干劲十足,觉得每天都是新的。”

  有一个日期他记得特别清晰:1994年6月19日!这一天,香港商报“赛马指南”创刊,应该说,这是出现在内地的最早一份由港媒所办的马经报。该报对广州赛马会的每场赛事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刊登马匹资料,马房情报,心水贴士,一应俱全。“这张报纸在广州非常火,每个赛马日,前来观看赛马的几万广州市民,几乎人手一份。”

  之前,包括《信息时报》、《粤港信息日报》等在内的当地媒体曾先后开设马经版,但香港商报的“赛马指南”却因其“特殊的身份”和较强的权威性,受到更多马迷们的追捧。而它的专业性则来自于写手的强大:香港商报总共在广州赛马会内部找了4位人士“炒更”,撰写马经文章,其中包括陈广新。这一工作也因此影响了陈广新一生的兴趣选择。

  陈广新坦承,刚开始的时候自己确实不懂到底该怎么写,马经有很多专业术语,他并不懂这些。为此,他专门去到香港,买来很多马经报回来模仿。

  他也直言不讳地说,自己之所以写马经,最初的一个最大的动力就是报酬高,“香港人的薪水高,给我们的报酬也高,每人每月9000港币,那个时候,港币比人民币值钱。这也算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由迷成痴,练就当今赛马名嘴

  1995年,广州电视台开播“赛马纵横”节目,一周3期,广州赛马会领导指定让陈广新兼职去讲马。一直以来,香港赛马全是粤语和英语讲马,广州赛马,借鉴香港做法,也以粤语讲马为主,但考虑到部分受众,决定引入普通话讲马。

  陈广新普通话讲马一讲就是5年。其间,他还先后在1996年担任第一届全国速度赛马公开赛和1998年首届全国速度赛马锦标赛的现场解说嘉宾(赛事皆由广州赛马会承办),走上了中央电视台这个更大的舞台,并因此在马迷中积累了更多的人气。由于经常出镜,很多时候在广州公共场合被认出来,成了马圈小有名气的“公众人物”。

  为了讲好马,陈广新广泛学习国内外马文化,每到一地,他都要去书店买畜牧兽医类的书,他还专门到北京中国农业大学,花几万块钱,买校图书馆剔除不要的马书,并有幸淘到中国动物学家谢成侠的《中国养马史》,“看到这本讲述古代中国各时代马政、马的繁育水平、马的贸易、马文化的书,我比得到什么都高兴,非常激动。”

  陈广新还利用到日本、澳大利亚和香港与同行交流的机会,购买了很多与马有关的书籍,包括一本当年国民党骑兵用的教学书。“我痴迷到什么程度?有关马的小说、剪纸、雕塑等等,见到就买。只可惜,在中国,关于养马的书寥寥无几,中国马文化的辉煌定格在了冷兵器时代。”

  陈广新谈到,香港人写马经,讲的最多的是如何赌马,但缺乏马文化的元素,而内地人则对现代赛马知之甚少。他把两者结合起来,赢得了同行的尊敬。

  赛马潮退,心潮却永远激荡

  1999年底,赛马活动退出广州舞台。广州赛马会的大部分人员离开了这个圈子,只有陈广新等少数几个人还一直在关注中国的赛马事业。他开博客,刷微博,为杂志写稿,用文章继续着自己对赛马文化的热爱。九运会赛马比赛时,他再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中,担当解说嘉宾。之后,又多次担任全国速度赛马锦标赛的解说嘉宾。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的“相马如同相美女”的理论广为人知。面对新快报记者,陈广新再次阐述自己的这一观点,“判断一匹赛马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要首先看‘三围’。胸大,意味着马的肺活量大;腰细,则说明操练功夫足;屁股大,则代表后蹬力大,就像袋鼠一样,后蹬力大,马匹的速度自然就快了。”

  陈广新告诉记者,马通人性,是一种勇敢、灵性、智慧、高贵的象征,在西方国家,成功人士身边一定有一匹马,“爱马之人,必有矫健人生。”

  据悉,香港方面目前已联系陈广新,希望他在9月开始的新赛季能到香港担任普通话讲马嘉宾。同时,他历经数十年潜心研修、编撰的相马著作《现代相马》已经接近尾声,不期将在海内外出版。“能用多年赛马研究心得,来全面总结历代和现代相马学说,弥补当今中国赛马文化的不足,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相关链接

  广州赛马,曾经的辉煌

  1992年,邓小平南行后,中国劲吹改革开放风,广州赛马会应运而生。1993年1月8日,广州赛马会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理事会名誉主席为时任广州市长的黎子流。

  陈广新回忆道:“赛马活动一周三次,分别在周二、周四和周六下午或夜晚。香港赛马夏季歇暑,不跑马,广州赛马则是全年跑马不歇暑。”

  广州赛马会的赛马活动曾经吸引大批广州市民参与其中,每到赛马日,三四万人赶到广州赛马场,场面蔚为壮观。比赛结束,黄埔大道石牌一带人山人海,摩托车、汽车的喇叭声响成一片,广州警方要出动大批警力现场指挥交通。广州赛马会在全省设有130个场外投注站,一场比赛下来,有约6万人参与。最高峰时期,一个下午的投注额是1000多万。

  辉煌时期,广州赛马会共有5000个会员,582个马主,1200多匹马。马匹主要是来自新疆的伊犁马(这种马也就是古人所称的“天马”)和内蒙古的三河马。1999年,广州赛马会还从澳大利亚进口100多匹纯血马,用专机运到中国,轰动一时。

  有人说,广州赛马会的大楼从正面看,就像一艘巨轮在航行。但这艘巨轮就如同刚刚起航就撞上了“冰山”的泰坦尼克号一样,航行路上沉没:1999年12月14日,因政策原因,广州赛马会正式停赛。

  据介绍,广州赛马从开跑到结束,已经进行了700多场。广州赛马会成立之后的7年时间里,对外号称为慈善事业捐资3亿多元,包括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期间,广州赛马会向中华慈善总会捐款1000万。

  在陈广新看来,“无论成功也罢,失败也罢,广州赛马都可以无愧于‘中国现代赛马的试验场’这一称号,为全国赛马界培育了很多人才。停赛后,骑师、练马师,包括马匹都去到北方,为中国的速度赛马事业做出了贡献。”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