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何时烧旺拳击这把火 曾经辉煌未来可期

2013年04月03日16:29  新民晚报

  郑吉常这个名字,现在可能没有多少人知晓。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这位拳击家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甚至与霍元甲齐名。

  为了纪念郑吉常先生100周年诞辰,上海拳击界前天下午在虹口体育场自发举办了一场追思会。作为近代中国拳击发源地的上海,这项运动近几十年来却一直停滞不前,也让老前辈们感慨万千。

  不过,随着两夺奥运会金牌的邹市明即将打响职业拳赛首战,以及今年的上海市运会确定增设拳击项目,拳击运动在上海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缅怀前辈

  1913年出生的郑吉常,少年时在虹口的精武体育会接触到拳击运动后,迅速展现出过人天赋。上世纪三十年代,郑吉常连战日本、英国等国外高手,为中国人争了不少气。他的出拳如毒蛇吐信,因此也赢得了“远东毒蛇”的绰号。后来,郑吉常成为精武体育会的拳击教练,培养出一大批高徒,堪称拳坛泰斗。

  在上海拳击界,郑吉常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2001年他因病去世,墓碑上就篆刻着这样几行字:“足迹遍东西,威震拳坛数十年,今生已了,随驾飞鹤赴西归;桃李满天下,慈训贤人七十二,技艺永存,传世衣钵今犹在”。因此,在他的百年诞辰追思会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全国冠军瞿建训、纪恒惠、余吉利、费秒龙等众多名家都特意赶来,而身在澳门的邹市明教练张传良也发来近百字的短信表达敬意。

  50岁的杨晓龙是上世纪80年代的全国拳击冠军、原国家拳击队队长,目前担任晓龙拳击俱乐部的主教练,也是郑吉常百年诞辰追思会的发起人。“上海的拳击人这次聚到一起,是为了继承先生风骨、铭记先生遗愿。”

  曾经辉煌

  上海拳击曾经有着无比辉煌的过去。无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内开风气之先,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独领风骚,上海拳击都是圈内无可争议的老大。

  因为安全等方面的原因,1958年拳击运动在国内被停止。但从70年代开始,著名的精武体育会又开始为推动业余拳击努力,他们曾经举办过5届“精武杯”拳击比赛,受追捧的程度简直让人有些不敢相信。老前辈们回忆说:“以前在乍浦路有个体育场,比赛当天,门口一票难求,黄牛手里的票价是翻番的,我们叫‘翻跟斗’。一张票卖到5元钱,那时老百姓的工资才36元一个月,算算多贵?”

  在1987年拳击比赛正式恢复之前,上海拳击是全国最好的,但恢复之后,南京、青岛、哈尔滨、沈阳等地都上来了,上海却下去了。

  “等我们‘点火’点完以后,上海没‘火’了。”杨晓龙有些无奈,“除了体院的拳击队,这几十年来都没有本地的体工队、专业队,更别说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

  未来可期

  一个邹市明,让处于“冰河期”的上海拳击,慢慢有了改变。

  出生于贵州的邹市明,也算“半个”上海选手,他的恩师张传良,更是出任了上海拳跆中心主任。去年,张教练组建了专业的拳击队,上海无拳击专业队的历史就此终结。更重要的是,今年的上海市运会开始恢复拳击比赛。如此一来,各个区县的少体校也相继开设了拳击专项。

  拳击运动在上海日渐升温,杨晓龙对此深有体会。三四年前,他的拳击培训班只有稀稀拉拉十来人,一个人带绰绰有余,甚至要亏钱。如今却是人丁兴旺,每天都有几十号人训练,“感觉场地都不够用,还要去找新的。”

  “经纪人刘刚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手下有一个熊朝忠。我就想培养一个上海的熊朝忠出来。”杨晓龙很是期待,“我们一直在想,怎样把上海的拳击恢复到原来那样兴旺,让上海人出来打拳击、看拳击!”(本报记者关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