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恩师的故事:这些年就是陪着弟子一起遭罪!

2012年12月22日09:33  乒乓世界杂志

  在中国乒乓球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会用大臂打球,是小学生水平;会用前臂打球,是中学生水平;会用手腕打球,是大学生水平,会用手指打球,才是尖端水平”。作为世界乒坛直板打法中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马琳和王皓无疑是“尖端水平”的杰出代表,而这两个人的授业恩师,就是有着“教授”绰号的吴敬平。

  2012年伦敦奥运会,吴敬平陪着两位弟子走完了第三次奥运之旅。尽管马琳没能出场比赛,王皓也没能实现大满贯的梦想,但两位爱徒的职业生涯足够使他倍感荣耀……

  陪着弟子一起遭罪

  以前无论是报道王皓还是马琳,记者总要拉住吴敬平让他讲故事。吴敬平能说出很多连徒弟本人都记不住的小细节,他一遍遍回忆着那些让自己揪心的瞬间,再用心疼的口气不断重复着那句口头禅,“他们太难了。”

  从北京到伦敦的这个奥运周期,吴敬平的身体新添了一个高血压的毛病,为两个徒弟过的日子更是堪称“活受罪”。马琳在经历北京的辉煌后,状态一天天下滑;王皓摆脱第二次奥运亚军阴影的过程更是大起大落。“人在往上走的时候,怎么带都长球;往下滑的时候,再想带起来就太难了。何况每打一次比赛,出问题的往往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人同时出。”四年来,吴敬平被折腾得实在够呛。

  终于看到伦敦奥运会的曙光时,马琳却因为残酷的队内竞争最终无缘中国队的参赛阵容。好歹也是上届奥运会的两金得主,这次却只能充当一个后勤保障的伙头军,吴敬平看着马琳拎着大兜小兜的柴米油盐,心里很不是滋味。按说两个弟子中只有一个上场多少应该能让吴敬平“省点心”,可谁心里都明白,王皓的“伤”就是奥运会上得的。而这回伦敦奥运会的“倒霉赛制”,偏偏又是先打单打后打团体。虽然另外一条线上还有张继科守着,但如果王皓在单打比赛中过早出了什么问题,就可能由于一蹶不振在团体赛前被临时换掉,那这趟伦敦也就白来了。感觉着王皓的压力越来越大,吴敬平清楚自己想要“省点心”真是一点儿门都没有。

  熬人的单打比赛总算结束了。王皓还是拿到了银牌,但他已经非常释然,表示会全力以赴把团体金牌拼下来,吴敬平也稍微松了一口气。可谁知转过天来,全身发懵的王皓“说话没算数”,一上场就输了一盘双打。作为主管教练,吴敬平表示完全理解并力挺爱徒,“三次单打第二,他心里一定非常痛苦,要在短短的两天内调整过来,太难了,真不容易!但他能够三次进决赛,就证明他还非常坚定!”

  事实证明,这场双打输得很有价值。王皓正是用这场球完成了一个“单打失利者”向一位“团队领军人物”的角色转变。男团半决赛面对强大的德国队(微博)、面对气盛的波尔、面对失常的张继科,王皓拉住了兄弟、稳住了军心、保住了胜利。

  “他一定要参加这届奥运会,而且还要带着其他两个人一起去战斗!”用吴敬平的话说,这就是王皓“真不容易”的原因,也是他愿意跟着徒弟一起遭罪的理由。

  苦要从小吃

  和吴敬平聊天,他的话题里似乎永远都只有他的徒弟和他们的不易。从雅典到北京,再到伦敦,吴敬平一共亲历了三届奥运会。每一次他和团队中的所有人一样,都希望为参赛运动员提供最好的生活保障。这次在伦敦,为了能让保障团的其他教练和队员们休息好,他搬出了房间睡到一楼客厅的沙发上,也没觉得有什么不习惯。此外,来伦敦除了随队教练的身份外,吴敬平还有另外一个职务——掌勺大厨,负责烹调男队的伙食。能够伺候全队人的胃,吴敬平的手艺自然不一般。关于这些生活习性和技能究竟是如何练成的,吴敬平终于说起了自己小时候吃的“苦”。

  吴敬平从小在四川省隆昌县龙市镇长大,父亲是中学校长,母亲是小学校长,家庭环境在当时还算不错。而为了让他得到更多的生活磨炼,每逢暑假,母亲都会叫吴敬平去生产队干农活儿。从七八岁开始,割草、喂牛、捡马粪、挑谷子,一干就到了十五六岁,乡下的农活儿吴敬平是样样精通。

  除此之外,三个孩子还分摊了所有家务活儿,一个负责做饭、一个负责买菜、一个负责收拾内务。但由于“技不如人”,做饭当时并不是吴敬平的主项,而洗被子、洗蚊帐,甚至纳鞋底、缝补衣服这种针线活儿反倒成了他的拿手活计。一直到现在,吴敬平对自己的这些生活小技能也十分得意。当然,他更感谢父母,让他从小就锻炼出了一种勤劳吃苦的品质,对今后的生活影响很大。

  不是特别圆满,只能说还算圆满吧

  三届奥运会,马琳和王皓一共获得了5枚金牌、3枚银牌。对于当了半辈子教练的吴敬平来说,这足以让他感到自豪和骄傲。可在20多年前,还在四川省队一心钻研业务的吴敬平就连自己到底能不能成为一名教练都还不知道,更别提进国家队培养奥运冠军了。

  1985年,吴敬平与国家队教练杨光炎一起在哥德堡观摩第38届世乒赛。经过半个月的相处,杨光炎发现吴敬平是一个很专业、很可靠的人。后来蔡振华担任国家男队主教练之后,杨光炎就向他推荐了吴敬平。而那段时间,省队正准备让吴敬平担任领队一职。

  1991年,一纸调令突然摆在了吴敬平面前——到国家二队当教练。刚接到通知时,吴敬平说自己都有点“崩溃”,立马打电话跟杨光炎确认消息。得知信息无误后,吴敬平心里还是觉得十分忐忑。那时候的国家队教练基本都有世界冠军头衔,先不说当运动员的时候没啥名头,就连省队的一线教练,吴敬平都没当过。“想都没想过,那时候哪敢上啊!”

  经过伯乐杨光炎的再次鼓励,吴敬平终于下定决心走一趟。他抱着到国家队玩命干的心态,想着实在不行大不了再回省里。可令他更没想到的是,到国家队报到的那天,又得知自己被直接分进了一队!确认没弄错后,吴敬平服从了安排。既来之,则安之,一队就一队,好好干吧!

  对于这次有点像“天上掉馅饼”似的机遇,吴敬平心怀感恩,也十分珍惜。他很想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乒乓球队做贡献。既然做了教练,那最好的贡献方式就是多为国家培养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刚到一队不久,他主管的吕林就获得了奥运会双打冠军。但吴敬平觉得吕林的成功是他前任教练们付出的结果,跟自己并没有多大关系。所以他给自己提的要求更为严格——“要把一个什么成绩都没有的运动员培养成一个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那才是真正的成功。”后来就逐渐有了马琳的锋芒毕露和王皓的一飞冲天,总觉得“低着头”在国家一队当教练的吴敬平,终于可以慢慢把头“抬起来”了。

  后来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琳王皓会师男单决赛,吴敬平的梦想最大化地实现了。而两位弟子的执着和师徒之间的相互信任,又让他在新奥运周期有了新目标。吴敬平说:“只要当一天教练,就不可能一点儿想法也没有,就肯定希望自己的队员能达到一种高度。”这种高度就是两个徒弟日后苦苦追求的“大满贯”。

  再后来到伦敦的过程中,两名弟子依旧没能实现一个“大满贯”的突破。但已经58岁的吴敬平不会去钻这个牛角尖儿了,就像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些年他们太难了,真的不容易!”而王皓在伦敦奥运会的表现,远远已经达到了一种连“大满贯”都无可比拟的高度,这让吴敬平觉得非常幸福!

  “三个世乒赛亚军,三个奥运会亚军”,吴敬平有时会用这组无奈的数字自嘲,所以他说自己的执教生涯不能算特别圆满,只能说还算圆满吧。早已过了主管教练退休年龄的他,想到自己真的快要离队了,愈发有些舍不得。“我这个人喜欢钻,说话直,总得罪人的,当不了什么官。如果当初国家队没给我这个机会,那我现在啥也不是。”

  20多年的执教生涯转瞬即逝。尽管吴敬平已经愈发感悟到什么叫“知足常乐”。但只要国家队有需要,他还会像当年一样。哪怕继续遭罪吃苦,哪怕依旧不能特别圆满……

  记者手记

  在重大乒乓球赛事的电视转播中,转播车中的导演总会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切一些特写镜头给教练员。尤其中国队打“内战”时,更是如此。

  伦敦奥运会男单决赛中,由于比赛打得太紧张,导演在前几局几乎没有给过教练几个镜头。直到比赛进行到第四局,已经3比0领先的张继科如果再下一城的话,比赛马上就要结束了。于是,电视画面上开始频繁地出现肖战和吴敬平的特写。

  如果单算大特写的话,肖战一共上了7次镜,而且每一次都能从他大幅度的呼吸动作看出他比场上的张继科还要紧张。而吴敬平一共上了6次镜,每一次都是王皓“生死攸关”的关键点。比如第四局,王皓在3:1领先时被张继科反超到5:3,被迫叫了暂停。镜头给到吴敬平,他一脸平静,看不出丝毫紧张;第四局,王皓12:10扳回一局,镜头给到吴敬平,他依旧一脸平静,看不出一点喜悦;第五局,王皓在握有一个局点时被张继科追到10:10,镜头又给到吴敬平,这次可以看出他明显紧张得很。

  随后张继科锁定胜局,两人展开国旗向观众席致意。此时,镜头最后一次给到中国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看台。整支队伍都在起立为两位运动员的完美表现鼓掌,但一排人中只有吴敬平笑了出来,而且笑得非常灿烂!

  这是他第三次在看台上望着场中依旧失利的王皓。豁达也好,欣慰也罢,只这灿烂一笑,令人动容,更令人钦佩!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乒乓世界》电子版:http://chinattw.cn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