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颜强:桑兰在进行一场战争 最重要的是能找回自己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5月24日08:42  FT中文网

  如果不是媒体同行约稿,我只怕都不会那么容易想起桑兰(微博)

  这是《中国新闻周刊》的一个策划,话题围绕着桑兰的美国官司、生活起伏和个人挣扎,约我写一篇评论。此前对于桑兰事件,我了解的并不多,但是这次约稿让我很有兴趣。

  阅读完大量和桑兰官司相关的内容,再询问过一些和桑兰相熟或者长期关注桑兰事件的同行之后,我觉得,没必要去努力和桑兰本人取得联系了。她和她的经纪人丈夫,据说最近生活在家乡宁波,我估计也是在美国官司之后,他们想要获得些许宁静。在粗略的了解过程中,我对桑兰事件以及她这个个体的认知,也在发生着某些逆转。

  说实话,从桑兰在博客上暴露保姆劣迹开始,她在我心中的最初形象就发生了变化。这个在我看来曾经无比阳光积极的姑娘,似乎变得越来越尖锐刻薄,越来越愤世嫉俗。内心深处,我很排斥这样一个桑兰,似乎只愿意记住那个永远笑对生活的桑兰。

  以至于这桩美国官司开始后,我不自觉地选择过滤掉一些和她相关的信息。在她美国官司进行过程中,从天价索赔到性骚扰指控,再到她和美国律师的矛盾以及美国律师反咬一口,事态越来越朝着闹剧方向发展,我也越来越不想跟随这样一场官司。

  随着官司的进展,桑兰也不复那个身残志坚的现代版张海迪了。我们儿时心目中的张海迪是一位圣女,一位无缺偶像。当这样的社会偶像逐渐还原成真实的个体时,过程让人很难马上接受。

  直到这次的约稿,让我我静下心来,一点点审阅官司经过、以及桑兰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我曾受人之托,通过朋友联系桑兰,看她能否上一本内部杂志的封面。桑兰经纪人当时的报价相当高,请求于是搁浅。那时候我觉得桑兰似乎想走一个公众偶像的路线,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感觉还是有点怪怪的。直到了解清楚桑兰伤后从美国归来的生活状况时,才知道,这个公众偶像其实始终要戴着一幅面具面对社会,不论她是否心甘情愿。

  她本来就是在一个金牌至上的竞技体育体制下被“圈养”而成的专业运动员,遭遇人生厄运后,既没有独立应对生活挑战的准备,也没能从体制得到足够的支持和保护。在她受伤后,一度流传说,她醒后的第一句话是“我还能练吗?”但事实上,她苏醒后惊恐地说:“都是他!都是他撤垫子!不怪我,真的不怪我!”这个“他”,指的是她那次改变命运的起跳前,撤掉垫子的一位罗马尼亚教练。

  桑兰有着坚强的个性和乐观的人生态度。17岁的她敢于笑对未来,她的笑感动了一个时代。但是从17岁走到27岁,再到30岁,虽然她得到了很多社会关爱,获得了上学深造机会,但她不能再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甚至不能随意发泄自己的情绪。她必须是那个戴着面具的完美的孩子。

  因此我想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两句萧索落魄的诗句,或许是对桑兰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她受伤12年来,表面上得到了极高的荣誉和重视,总是面带笑容出现在各种公众画面上,可关起门来,一个遭遇身残厄运的人的真实生活,又能阳光得哪里去?

  就算在她仍然顶着“微笑天使”的光环时,桑兰和那个她曾经从属的体制,关系也越来越冷漠。对于桑兰这个社会关注度太高的个体,体制相当忌惮——既不愿意背上冷酷冷漠、缺乏人性的骂名,更怕桑兰受伤事件被广为传播后,影响到这项运动声誉,而无法完成金牌任务。于是体制发声:“你们别再报桑兰了,都没人敢练体操了!”

  体制是不会在乎桑兰这个社会偶像存在的意义的。桑兰能够克服生命中的痛苦挫折,用乐观态度和向上精神去追求更大的生活意义,这本是运动精神的一种体现。她本应是体操项目的一位“英雄”,而不是一个备遭忌惮,让人感觉满身棱角的弃儿。

  随着岁数增长、阅历增加,桑兰越来越孤愤。她在进行一场战争,一场和自己、和社会规则与潜规则的战争。她是否应该去打这场官司、她的论点论据是否正确,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场战争中,桑兰或许能找回她自己。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桑兰 体操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